编辑: ddzhikoi | 2019-07-11 |
9 路公交车. 麦教授清晰准确地叫出 了黄晴、 任毓骏等几位人民日报老记者的 名字.他说, 许多学生后来在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等中国主流媒体工作. 说话间, 麦教授找出当年在人民日报 社大门口的合影照片, 又带笔者参观后院 客房里琳琅满目的中国书籍, 其中有不少 属于新闻领域, 如邓拓的 《燕山夜话》 、 方汉 奇的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以及多本新闻研 究丛书等. 著述麦教授说, 由于父辈的渊源, 他对新闻 历史一直很感兴趣.他著有《中 国报道:1930―1940 年代美国新闻口述史》 , 对现代 中国新闻史多有涉猎, 关于范长江、 邹韬奋 等人的经历也耳熟能详. 让麦教授倾心投入、 难以忘怀的是 《史 沫特莱传》 的写作.为了全景式体现史沫 特莱, 尤其是这位美国作家在中国的经历, 麦教授夫妇前后历时
12 年, 深入走访史沫 特莱的故知, 其中包括茅盾、 丁玲等文学巨 擘.访谈中, 史沫特莱当年与鲁迅等左翼 作家们的交往交流、 与中共地下党的来往 等细节生动再现, 为他们夫妇的写作提供 了难得的素材与佐证. 《史沫特莱传》 后被 译成德文、 日文、 韩文和中文在多国出版. 循着
20 世纪
30、
40 年代的中国历史线 索, 麦教授又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的抗日战 争, 出版了 《武汉,
1938 年: 战争难民与现代 中国的形成》 等专著, 还积累了有关中国知 名社会学家陈翰笙(1897―2004)的不少素材. 如今, 《陈翰笙传》 即将付梓.为完成 此作, 麦教授前后历经
40 年, 除采访陈翰笙 本人外, 还遍访其故友甚至对手, 包括国民 党元老陈立夫. 麦教授说, 他创作 《陈翰笙传》 , 是为还 原这位学界泰斗级人物的百年人生和传奇 经历, 也为记述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 剖析与同时代的一些美国汉学家相比, 麦 金农既无父辈在华传教或经商渊源, 也无 中国妻子相助, 完全从大学开始, 从书本 而来, 偏重学术, 远离华盛顿, 没受太多政 治因素干扰 . 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 他对中国的观察 与思考, 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深入采访、 朋友交往, 也源于国际比较.
80 年代初, 他曾再访
1972 年去过的河 北一个村庄, 发现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们喜 气洋洋, 中国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让我惊讶! 城市的变化同样惊人.麦教授说, 上 世纪
80 年代初, 有中国朋友来访时, 有时会 在他家洗澡, 因为那时许多人家里都没热 水.现如今, 城市高楼林立, 车流人潮, 民 众富裕程度迅速提升. 在他看来, 中国迅速发展, 让很多人不 太适应, 其中包括美国人.他认为, 许多美 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表面化 概念化 , 非 常令人担忧. 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只限于表面, 不去 了解中国的过去, 只看中国的现在, 没有从 历史维度客观看待中国. 麦教授说, 正因 如此, 所谓 修昔底德陷阱 的说法大行其 道. 中国人有爱国主义情绪很正常, 哪个 国家都一样.从中国历史看, 中国对周边 甚至整个世界, 更多地希望能有一个和平 安宁的周边环境, 不想有那么多的麻烦来 影响国家发展进程. 许多美国政客媒体都在炒作概念, 将 世界的许多问题归咎于中国, 给中国贴标 签, 但常常没有道理. 他说, 阅读美国的报 纸杂志, 觉得中国很让人害怕. 有时, 我对 他们说, 应该多去看看.看了之后, 你就会 发现没那么可怕. 在麦教授看来,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国 内社会贫富差距大, 中产阶级不满意, 出现 排外主义, 美国政客又正好利用排外主义 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麦金农认为人类社会总有共通之处, 中国今日发展遇到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 都曾面对过. 中国人蓬勃向上, 坚持不懈, 注重学习和教育, 相信许多问题都会慢慢 得到解决, 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好! 告别麦教授, 已近黄昏.暮色中, 足有 三四人高的柱状仙人掌, 显得格外伟岸挺 拔.麦教授说, 它们至少已有百年树龄, 但 生长之势不可阻挡.言语间, 对屋前的仙 人掌林充满敬意.是啊, 坚忍不拔, 于治学 态度甚或国家发展, 又是何其重要! 图①:1972 年,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 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 友好访华代表团(左一为斯蒂夫・麦金农) . 资料图片 图②: 麦金农在家中接受采访. 章念生摄 图③:麦金农撰写的《 中国报道:1930―1940 年代美国新闻口述史》 . 章念生摄 美国历史学教授斯蒂夫・麦金农―― 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好 章念生 随着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中国的春节也成为世界各 国越来越多人认同的文化符号.春节,在春天来临之时, 普天同庆. 世界的 春节时间 ,人们聚起来了,气氛热闹起来了.在日本东京,除夕晚上全 家人围着火炉守岁,午夜时寺 院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