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鱼饵虫 2019-07-12
在这个春天里, 北京大学迎来了一 位尊贵的客人, 他就是巴科 ――美国哈 佛大学校长.

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 巴 科发表了 《真理的追求与大学的使命》 的 演讲,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他在演讲中说 了这样的话: 从上上个世纪开始, 哈佛 大学就一直向东方探求知识,谋求合作.1879 年, 戈鲲化先生带着妻子和六 个子女, 不远万里从上海来到波士顿, 成 为了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师.他从中国 带来的经典书卷, 是哈佛获得的第一批 亚洲语言文献, 也是哈佛燕京图书馆最 早的馆藏. 他还满怀深情地说: 如果戈 鲲化先生今天能回到波士顿, 看到很多 和他一样生于中国的学者在哈佛任教, 一定会感到欣慰.他如果得知中文已经 成为哈佛第二热门的外语科目, 一定会 感到高兴. 这位在哈佛校长口中念念不忘的戈 鲲化, 到底是什么人呢? 如果时间退回到

1879 年的夏天, 在 美国波士顿市的哈佛大学校园里, 我们会 看到一道特立独行的中国风景: 一位没有 西装革履, 依然穿着清朝官服的中国人, 手里拿着一叠中英文对照的教材 《华质英 文》 , 在校园里从容不迫地行走, 他彬彬有 礼地和高鼻碧眼的洋学生们点头问候, 脸 上的神色睿智而优雅――他就是戈鲲化, 中国第一个向西方世界大学外派的教师, 被史学家誉为 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 人 . 戈鲲化是徽州休宁人.少年的他天 资聪颖, 读书刻苦, 尤其是官话和古典文 学造诣更是高人一筹, 和那个时代所有 的读书人一样, 读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 入仕, 戈鲲化在家乡顺利通过童试, 获得 秀才的名分, 接着远赴南京参加乡试, 考 中举人.眼看人生的大抱负就要实现,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父母双亲竟先后患 病离世, 悲痛之余也无心 应战 , 再后来 的科考都以落榜告终.接下来何去何从 呢?按照他自己的讲述, 读书不成, 从 军幕府. 头脑灵通的戈鲲化拒绝科考, 不在这条路上 一条道走到黑 , 他来到 黄开榜的身边, 在这位清政府平定太平 军的将领府衙当了五六年幕僚, 随后又 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两年, 后移居 宁波, 来到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翻译生 兼中文教师.正是这样的经历, 让他颠 沛流离的生涯有了巨大的改变.19 世纪 末, 美国哈佛大学决定设中文讲座, 培养 通中文的人才, 以增强美国在中国进行商 业贸易的能力.经过考察, 他们找到了有 深厚古典文学修养和开放性格的戈鲲化, 光绪五年(1879)五月的一天, 美国领事鼐 德在上海总领事馆 , 代表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和戈鲲化签订了任教合同.随后, 戈鲲化带着妻儿, 经过

50 天的航行, 横跨太平洋, 到达美利坚合众国, 开始了 他在异国的教书生涯.这一年, 戈鲲化

43 岁. 一切皆如做梦一般, 戈鲲化漫步在哈 佛校园, 周遭是叽里咕噜的洋话, 放眼是 异域的风景, 这里的一切和徽州不同, 和 上海、 宁波也是大相径庭, 家园实在是太 遥远了, 还回得去吗?戈鲲化收回感伤的 思绪, 拿出徽州读书人的倔劲, 发誓要在 美国干出点名堂. 随后的三年,戈鲲化以自己标新立异的做派和厚重的中国文化修养成为哈 佛大学一道人文风景, 他依然长袍马褂, 坦然自信地来到哈佛的课堂, 为洋学生 打开一扇神秘的东方文化之门.日常交 往中, 导师戈鲲化变成诗人戈鲲化, 任何 场合, 他都不忘吟诗、 作诗、 讲解诗, 用自 己 诗化 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遭的人. 他眼光独特, 胸有成竹, 精心编纂了中文 教材 《华质英文》 , 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 诗歌的价值, 哈佛大学称这部教材是 有 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 英文对 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 的教材 .美国学生从他内容丰富的诗 文讲解中, 强烈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当 时的美国校方这样评价戈鲲化: 作为东 方教育培养出的典型代表, 他把如此古 老、宁静、优秀的文明带到我们这个国家.他将一个古老民族的沉静文学传授 给一个迅猛发展的民族, 教给我们许多 东西, 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一个富有声 望、 内涵深刻的学者. 美国的媒体则评 论: 他独特的社交气质使他能够与社会 各界人士交往, 努力使自己能被大家接 受. 在社交时, 他儒雅飘逸, 随口就是抑 扬顿挫的吟诗答谢, 完毕则微微一鞠躬 而退, 简直帅呆了!迷倒了大片的美国 人, 他们叹道: 通过戈鲲化的言行, 我们 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那就 是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关系. 一切都按照良好的愿望在推进, 哈佛 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位优雅的东方人.眼 看三年的教学合同就要到期, 戈鲲化的思 乡情结越来越浓烈, 深夜, 他在书房吟哦 着李白的 《秋风清》 : 秋风清, 秋月明.落 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 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天, 是归家的时 候, 而现在已是初春, 归乡的日子不远了. 该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这年二月, 戈鲲化因感冒而转发肺炎, 多方治疗无效, 竟然凄惨地客死异乡. 临终前, 哈佛校长去看望他, 他依然 表现出一个学者的严谨和担当, 他向校 长表达了耽误课时的歉意, 又吟诵了赴 美前夕写的 《答陈少白巡检(兆赓)》 一诗: 抟风偶尔到天涯, 寄语休嫌去路赊.九万里程才一半,息肩三载便回华 .吟罢, 两行清泪流下, 他知道, 家是永远回不 去了…… 戈鲲化从徽州大山之中的休宁走出, 带着徽州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气质, 以 非凡的勇气做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 者.独行的路上尽然艰难, 但他以无畏的 跋涉和倔强的形象, 确乎为两个迥异的国 家架起了一座文化之桥, 树起了一道人文 的丰碑. 所以今天,在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 依然悬挂着戈鲲化先生的巨幅照片, 相片里的他依然穿着长袍马褂, 安详自如 地凝视着每一位从他面前经过的学子, 坦 然接受一座世界知名学府的永远敬意. 歙 歙之情缘 之情缘 ――三百砚斋主人周小林传 徐刚【连载】 也是在艺校, 自从一睹桃花 后, 直至终身不复移 这句诗成了 周小林对刘正英的情感写照, 周小 林将这份感情一直保持了六十年. 缘分真是一种令人莫名而感 动的东西, 同为艺校学生的小师妹 刘正英, 不仅与周小林来自同一个 地方, 而且还一同分在了梨簧班. 那时候已经在三位老师那里 得宠 的周小林并不知道, 就在自己 默默练功的同时, 还有一位漂亮、 温婉的女同学也在默默地织着网 包. 你这勾的什么? 有一日, 小 林好奇地问刘正英. 网包啊, 给你装练功服、 练功 鞋用的. 刘正英看了周小林一眼, 轻轻地说. 周小林一听, 心中顿时欣喜又 酸楚, 然而却是欲说还休, 别有一 番滋味在心头.过了几日, 小林在 练功房教刘正英 三十二刀 , 谁知 道练完功休息的时候, 刘正英噘着 嘴, 有些委屈地说: 给你勾的包被 班主任收掉了. 就在周小林安慰 刘正英的同时, 青春年少的情愫如 同湖面泛起的涟漪, 在两颗纯洁而 互相吸引的心灵之间一圈圈荡漾 开来. 青春年少的周小林当时并不 知道这样一份珍贵的爱情已经开 始萌芽, 他只是沉浸在出生以来最 无忧无虑的日子里.他们一同练 功, 一同上课, 一同坐在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