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 2019-09-17 |
2 目录
一、总则.
1
1、指导思想
1
2、基本原则
1
3、编制依据
2
4、规划目标和指标.2
二、 十一五 总量控制现状评估.4
1、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4
2、 十一五 减排存在问题.6
3、 十二五 减排面临形势分析
7
三、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预测.9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9
2、化学需氧量新增量预测.11
3、氨氮新增量预测.15
4、二氧化硫新增量预测
18
5、氮氧化物新增量预测
21
6、总磷新增量预测.24
四、 十二五 总量减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26
1、水污染物总量减排
26
2、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
31
五、重点工程项目
36
1、水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项目.40
2、大气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项目.43
六、可达性分析
45
1、 十二五 总量控制目标确定
46
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可达性分析
46
3、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可达性分析.47
4、投资需求及落实情况
51 3
七、保障措施
52
1、健全总量控制政策体系.52
2、完善总量控制管理体系.52
3、建立总量控制科技支撑体系.55
4、发挥经济政策对总量控制的调控作用.56
5、加强总量控制及减排能力建设.57
6、进行面源总量控制的试点.58
7、关注污染减排副产物的处理处置
58 4 委托单位: 常熟市环境保护局 编制单位: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贯中 吴云波 主要编制人员: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贯中 丁娟吴云波 黄娟焦涛孙兆海 崔小爱 李小虎 程城刘建支晓杰 陈远李黎杨浩明 常熟市环境保护局: 陶巍王晓东 倪国强 张金宗
1
一、总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控制工作.把污染物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 要抓手,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强化结构减排、 细化工程减排、 实化管理减排,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 投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确保实现 十二五 污染减排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 现代化作出贡献.
2、基本原则 (1)协同推进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节能降耗、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 工程治理、 监督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出综合减排措施, 协同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2)突出重点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污染 减排的关键问题.继续紧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电力、钢铁等脱硫脱硝工程建设 管理,有效削减污染总量. (3)探索新潜力原则.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电力企业脱硫工程全面挖潜的 基础上,加快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尾水 和工业企业中水回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大非电行业及燃煤锅炉脱硫减 排力度, 强化电力行业及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淘汰落实产能,促进污染减排. (4)分解落地原则.准确掌握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重点行业治理水平,科 学测算总量控制基数、新增量,上下统筹衔接,将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区、行业、项目,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切实推动 十二五 污染减排工 作.
2 (5)分类指导原则.强化对污染物减排工作的管理,根据分区域、分行业的 技术、政策、标准等差异化要求,合理测算减排潜力,明确减排目标,建立有利 于减排的相关工作制度. (6)目标可达原则.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和任务落实兼顾需求和实际可能,在 综合考虑新增量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可达可控、政策措施可行、经济可承受的思 路,充分挖掘减排潜力,安排减排工程的削减能力超出目标削减量,保持一定的 工程富裕能力,以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35 号);
(3)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1〕26 号);
(4) 《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 〔2007〕36 号);
(5)《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政发 〔2007〕
63 号);
(6)《常熟市 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11.8);
(7)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1);
(8) 《常熟市 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11.8;
(9)《 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0;
(10)《 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2011.12);
(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4、规划目标和指标 (1)总量控制因子 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3 (2)规划目标 本规划通过预测科学测算污染物新增量,深入挖潜分析减排量,确定常熟市 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如下: 化学需氧量:在2010 年排放量 16531.60 吨基础上,通过减排,确保至
2015 年排放量低于 11484.14 吨,削减比例为 30.5%;
氨氮:在2010 年排放量 1894.71 吨基础上,通过减排,确保至
2015 年排放 量低于 1210.35 吨,削减比例 36.1%;
总磷:在2010 年排放量 394.92 吨基础上,通过减排,确保至
2015 年排放 量低于 248.75 吨,削减比例 37.0%;
二氧化硫:在2010 年排放量 42058.60 吨基础上,通过减排,确保至
2015 年排放量低于 34555.6 吨,削减比例 17.8%;
氮氧化物:在2010 年排放量 63747.36 吨基础上,通过减排,确保至
2015 年排放量低于 41495.36 吨,削减比例 34.9%. 表1.4-1 常熟市 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主要污染物
2010 年排放量
2015 年排放量 测算削减潜力 上级下达任务 化学需氧量 (吨) 16531.60 11484.14 30.5% 28.7% 氨氮(吨) 1894.71 1210.35 36.1% 35.7% 总磷(吨) 394.92 248.75 37.0% ―― 二氧化硫(吨) 42058.60 34555.6 17.8% 13.7% 氮氧化物(吨) 63747.36 41495.36 34.9% 31.0%
4
二、 十一五 总量控制现状评估
1、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十一五 期间常熟市认真贯彻国家、江苏省、苏州市关于污染减排的一系列 重要部署,确保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全面完成.一是秉持了一个理念,即环 境必须与经济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层面、从再生产全过程研究解决环境问题;
二 是明确了一个思路, 即各减排项目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应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督指 导下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三是培养了一支队伍,即培养了一支比较专业的污染减 排队伍. 此外, 还及时研究推进了工程减排、 结构减排、 管理减排等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考核及保障机制.
1、强化机构建设. 十一五 初期,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常熟市节能减 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常政发〔2007〕40 号)文件,成立了常熟市节能减 排工作领导小组.2009 年,常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常编办[2009]56 号文件形 式,明确了常熟市环保局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 负责全市污染减排具体工作.
2、建立健全减排三大体系,有力推进污染减排.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污 染减排任务和重点工程分解落实到各镇场、开发区,使污染减排成为基层政府考 核的刚性指标,形成减排考核体系;
常熟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了《常熟市主要 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实施方案》, 对列入年度减排计划的单 位统筹安排,按照上级考核要求制定监测计划,定期监测,掌握项目动态,形成 减排监测体系.
3、建立减排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推进减 排工作例会制度,协调解决各部门、各板块相关减排事项,定期研究、总结减排 工作.
4、提高政策扶助和引导力度.出台了《常熟市污染减排工作实施意见》、 《常熟市污染减排奖励办法》等减排配套政策,督促、鼓励、引导、扶持污染减 排. 十一五 期间用于污染减排的专项奖励资金超过
7000 万元.
(二)科学制定计划,强化责任分解考核机制
5 在充分调研、科学测算、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 划,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市委市政府经常组织召开全市污染减排工作会议 和项目推进会,与各镇、各开发区分别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统一思想,将减排 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明确每一个减排工程项目的要求、考核办法,提高了实施单 位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针对减排中存在问题,与各镇、开发区分管领导商讨 解决措施.
(三)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1、狠抓重点工程项目,全面落实污染减排. COD 方面:主要从污水处理厂项目、工业企业治理项目、结构调整项目三 部分入手.一是大力推进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注重原有污水处理厂的收水 管网延伸工程.二是严格管理,巩固工业企业提标改造成果,坚决推进工业治理 减排及中水回用减排.三是坚决推进结构调整,真抓实干,淘汰落后产能. SO2 方面:全市 135MW 以上火电机组均已安装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控系统. 同时,加强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非电行业清洁能源使用率, 热电企业供热范围内严控新增燃煤燃烧设备,鼓励接管蒸汽,鼓励使用天然气锅 炉淘汰原有燃煤燃烧设备,降低全社会非电耗煤量.
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正面推动污染减排工作. 坚持以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行业分类治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 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一是加强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全面落实太湖、阳澄湖水 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推进 两湖一河 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推进重点行业分类 治理.三是开展重点区域达标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区禁煤区建设范围,城区
20 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建成禁煤区.四是重点突破环保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机动车 尾气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工作,累计发放绿色环保检验 合格标志 13.3 万张,黄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2.2 万张;
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
3、创新机制,借用经济手段侧面推动污染减排.
6 根据《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试行)》(苏价费[2008]18 号、苏财综[2008]2 号)、《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 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细则》(苏环控[2008]103 号、苏财建 [2008]196 号、苏价费[2008]364 号)等文件的规定,常熟市从
2009 年开始对全 市COD 排放量在
10 吨以上的
117 家企业开展了第一批化学需氧量有偿使用试 点工作,共计征收有偿使用费 1877.49 万元.在此基础上,根据《常熟市主要污 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精神,2010 年又开展了第 二批化学需氧量有偿使用试点工作 (COD 排放量在
5 吨以上
10 吨以下的企业) .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一级市场已经基本建立,促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珍惜 有限的排污权,主动投入人力、财力实施污染减排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污 染减排工作.
4、未雨绸缪,制定减排应急预案确保完成减排任务. 为确保完成
2010 年度及 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根据市节能减 排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结合常熟市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监督为主、确保发 展、科学实施的原则,常熟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了《常熟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 作应急方案》.明确了污染减排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责,规范了污染减排应急 工作程序和制度,列出了污染减排应急项目名单和应急实施效果,为常熟市污染 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十一五 减排存在问题 ①污染减排难以与环境质量改善有效衔接 总量控制因子与环境问题没有直接相对应, 造成污染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不 能同步. ②减排 三大体系 有待完善 制定 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 、 科学的减排统计体系 、 严格的减排考核体 系 是圆满完成污染减排工作的保障.受制度、资金、人员、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三大体系 基础还很薄弱.
7 由于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监测数据存在偏差;
自动 监测的稳定性和量的累计方面不可靠、 监督性监测代表性和量的计算与实际量有 出入.因此,减排监测体系的准确性有待加强. 目前,环保掌握了环评数据、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污染源普查多套数据, 减排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有效性存在问题,导致基础数据很难确定,影响目 标的正确制定. 十一五 期间是以环境统计数据为基数,环统制度及统计方法与 减排任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同时,虽然每年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均分解到各部门、各板块,但在实际工 作中,除环保部门外,其他部门和板块的减排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尚未落实到 位,工作合力形成不够,阻碍了减排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 ③污染减排工程监管还需加强 在线监控设施正常运转率及数据的准确性还需加强. 污水处理费拨付与污染 减排实际效果挂钩不明显,相关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还未真正落实. ④污染减排配套机制需要完善 对关键性的污染减排技术装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缺乏有效的配套鼓励政 策及奖励. 对瞒报数据的企业、对污染设施运行不力、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 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处罚力度尚 不足以对企业起到示警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配套政策,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关闭企业、 安置人员、 税收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实施非常困难. 约束减排的经济政策尚未到位,不足以全面支持减排工作.排污权交易及生 态补偿工作刚刚起步.
3、 十二五 减排面临形势分析 ①减排压力继续增大 污染物新增量较大.由于常熟市经济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等原因,按照国家现有的核算办法,常熟市 COD 和SO2 新增量消化难度很 大.
8 减排潜力不足.随着治污工程的建成,常熟市以污水处理厂、火电脱硫设施 建设为重点的工程减排空间几乎为零,而非电行业减排机制尚未形成,减排空间 越来越小. 十二五 期间 COD、SO2 减排空间与减排技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 十二五 新增指标 NH3-N、TP、NOx 的减排在技术可行性、减排工程场地要 求等方面还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依然十分艰巨 从长远看,常熟市仍处于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