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鱼饵虫 | 2019-07-14 |
有胆量背叛自己 的父师;
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我们如 果断章取义, 不把曹聚仁的讲话结合起 来看, 就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曹聚仁并不是反对读古书, 相反对 于国学经典, 他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曹 聚仁生于
1900 年, 正是清末大变革的时 代, 因为家学渊源, 父亲对他寄予厚望. 四岁起, 曹聚仁就开始读书, 从 《大学》 《中庸》 读起, 一直读到 《纲鉴易知录》 《近 思录》 ;
《诗经》 背过九次, 《礼记》 《左传》 念过两遍, 只有 《尔雅》 仅念过一遍.这 些经典就是现在流行的国学, 莫说几岁 孩童, 就是大学生又有多少人精读过呢? 因为对于经典的反复解读, 曹聚仁 从中就发现了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 让他备感疑惑.那些经典上的观点都是 一家之言, 写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 都是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这就让少年曹聚仁 无所适从.比如有一次, 曹聚仁在 《朱文 公全集》 上找到一段朱子说岳飞跋扈不 驯的记载, 拿去请教父亲.朱熹是宋代 大儒, 明清八股取士的四书五经都是以 朱熹的校注为准, 自然父亲不敢说半个 不字;
可是岳飞是抗金英雄, 文武双修, 历来是高大全形象, 父亲也不敢有丝毫 诋毁.因此面对曹聚仁的质疑, 父亲也 只能含糊其辞地敷衍了事.父亲的解释 当然不能让曹聚仁满意, 于是他试图带 着满肚子的疑惑继续在古书中寻求答 案.可是一番精读下来, 他发现问题是 越来越多, 都是各说各话.于是曹聚仁 终于明白, 所谓白纸黑字的东西, 并没有 那么神圣, 都是可以拿来质疑的.人类 一思考, 上帝就发慌, 更不用说那些大小 权威的思想了. 对于德国大哲人康德, 曹聚仁是相 当佩服的.因为康德能在看了一种书、 接受了―个人的见解后, 又立刻能把那 人那书的思想排逐出去, 永远不把别人 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 从而最终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既能 博学多识, 又能开宗立派, 当然这就是学 者的最高境界了. 曹聚仁的读书经, 其精髓就是 两不 一要 , 即 不唯上、 不唯书和要创新 , 在今 天有着更重要的价值.最近, 当某出版社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电视纪录片 《舌 尖上的中国》 同名落地书版权时, 他们却发 现, 书架上已是满世界 舌尖 迎候在那里 了.这让很多读者迷失在 舌尖 里, 不知 所措.这就是傍名牌跟风的结果, 最终这 个品牌的价值就被稀释掉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 就是敢于走自己的路, 人无我有, 人有我 精, 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可是 在当下, 由于急功近利, 很多人都不愿意 创新, 他们把别人的创意直接拷贝过来 就完事, 这对于原创者来说极不公平, 最 终会毁掉整个行业.如果所有的人士都 以曹聚仁的 两不一要 读书经作为座右 铭, 发出自己的声音, 那么我们的文艺界 必定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面来. 曹聚仁的读书经: 两不一要 彭忠富 读书的姿势无论如何变 换, 都令人感觉美好.无论 是河畔、 公园, 还是灯下, 无 论闲散在家还是乘车外出, 只要徜徉在让你痴迷的书 中, 你就会忽略眼前怡然自 得的风景, 会充耳不闻那婉 转动听的鸟鸣, 会无视周围 的喧嚣和嘈杂, 更会忘记时 间正在你身边悄悄地溜走. 我年轻时读书没有目的 性, 完全是凭兴趣.觉得这 个世界无限大, 有无穷无尽 有意思的事情吸引着我无边 无际的好奇心.那时候, 精 神食粮比物质还要缺乏, 寻 找到一本好书看并不比吃到 一顿美味容易.能借到一本 自已认为好的书, 你得想方 设法挤时间去读完. 那时借书有个不成文的 规定, 就是不能借得太久, 如 果一星期过去, 你还没还, 书 的主人便会上门来讨要.所 以你必须等书一借到手, 就 得像被人催着似的争分夺秒 地去读.于是, 星期天和每 日的晚饭后, 我会拒绝别的 事情, 躲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去和书中的人物交流, 品味 书中新奇的世界. 曾经在深山当伐木工, 白天从事繁重的劳动, 读书 只有在晚上.夜深人静, 工 棚里的鼾声此起彼伏, 有的 如同虎啸熊吟, 有的则如马 达轰鸣, 这些都不影响我的 夜读, 我有时趴在被窝里, 有 时伏在小桌上, 全神贯注地 钻进书里.熄灯后, 在手电 筒微弱的光亮陪伴下, 也要 读到深夜, 书上一行行文字 仿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展 示着无穷的魅力. 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 这样的话: 读一本好书能够 使人获得从烂泥塘中爬起来 的信心.许多人都从书籍中 汲取了精神的力量, 使自已 逐渐变得内心强大.对此, 我也有同感.由于喜欢上了 读书, 从书中汲取了知识的 营养, 在此后生活中不期而 遇的坎坷和失败面前没有垂 头丧气和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