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2019-07-14

1 希浦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1.1 希氏束 希氏束起源于原始室间隔的一部分, 为房室结 的解剖延续, 平均长度 1.8~2.0 cm, 平均直径 3~5 mm, 近端位于隔膜的右心房?左室部分, 其远端则沿 着隔膜并紧挨着主动脉根部走行.房室与希氏束 连接部通常位于希氏束穿透中央纤维体并离开房 室结的位置, 希氏束通过中央纤维体的纤维核向 下、 向左延伸, 直接穿过膜性室间隔的后缘和下缘, 然后继续穿过纤维环并穿透隔膜1~2 cm, 在室间隔 肌部的顶端开始分裂, 分支长度为5~10 mm, 一束在 左侧隔膜表面向下和稍向前形成左束支 (left bundle branch, LBB) , 另一束则为希氏束的直接延续, 形成 右束支 (right bundle branch, RBB) , 最后到达心室. Lev[1] 和Hudson[2] 研究发现, 希氏束由穿透部和 分支部组成.穿透部在房室结中为大量松散交织 排列的肌纤维组成, 主干穿透部分出现在房室结的 前端, 且纤维逐渐转为平行排列而形成希氏束.穿 透部的长度与隔膜的心房部分、 中央纤维体、 二尖 瓣环和三尖瓣隔瓣有关.在到达三尖瓣隔瓣之前, 穿透段位于隔膜下方, 当在中央纤维体内运行时, 希氏束被胶原组织紧密包围并将希氏束与隔膜的 表面分开.分支部于左室间隔的顶部延伸, 长度5~

10 mm, 在左隔膜表面下方和稍前方形成左束支, 左 束支一般出现于主动脉瓣的无冠窦和右冠窦之间 隔膜的下缘交界处. 希氏束及其分支的解剖对临床希氏束起搏的 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如果起搏电极到达希氏束的 主干部位, 则在起搏钉和 QRS 波之间存在平台期, 而获得纯的希氏束夺获.如果刺激位于希氏束的 分支水平, 起搏图形则融合了传导系统夺获以及邻 近心室肌的夺获成分, 类似于前间隔旁路前传时表 现为预先激动的 QRS;

由于存在心室肌的成分, 希 氏束起搏时所需的电压可能更低. 1.2 左束支 希氏束主干穿透中心纤维体延伸为左束支. 左束支的起始部位最窄, 其所有纤维位于同一平面 上, 然后在无冠窦和右冠窦交界的下方, 呈带状外 观分布于心内膜下, 向下并略微向前延伸, 此为左 束支的最宽点, 10~15 mm 后分为前束和后束, 并朝 向二尖瓣相应乳头肌的基部走行. 前束从左束支的最前端分离, 并横穿左心室的 流出道到达前乳头肌的基部;

后束较前束粗大, 表 现为左束支的延续, 其向后到达后乳头肌的基部. 多数情况下, 后束会发出两条主要的细束支, 一条 指向后乳头肌的基部, 另一条指向左侧隔膜表面的 后1/3. 左束支主干的分叉及其前后束形成的细支覆 盖在左隔膜表面并穿过左室, 在整个左心室腔内形 成复杂的心内膜下网络.通常, 形成左束支前束和 后束的纤维在左束支主干内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前 束是左束支的最前端部分以及后束分支的开始. 研究表明, 希氏束分支前部的外科手术损伤会产生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 .曾有学者质疑左束支 的双束分支, 将其描述为三束或者呈扇形结构, 而 非双束.Uhley等[4] 通过碘溶液染色技术, 发现左束 支向隔膜延伸到分支的1/3处可分为2个主要区域. Spach等[

5 ] 研究2例新生儿的心脏, 证明了左束支分为 较窄的前部和较宽的后部, 发出许多细纤维和穿过左 室腔的假肌腱, 从隔膜延伸到乳头肌的基部. 左束支的大小和分布在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 差异.而右束支则完全不同, 右束支是单个束支, 其在希氏束分支部分中的起源始终是相同的. Elizari[6] 在67 只狗的心脏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