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865397499 2019-07-14

100 强中的

41 席,

100 强销售收入的 23.51%. 地域分布

500 强企业集中分布在

163 个城市内. 对 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其500强企业的个数与销 售收入、 100强企业的个数与销售收入,再计 算各城市占各项指标的份额,再计算每个城 市这

4 项份额的均值,以表现该城市在机械 制造业中的重要性.重要性超过 1%的城市见 图五 (见A6 版) . 图五中这

24 个城市占到

500 强总份额的 71.76%, 可见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于大城市. 上海 远高于其他城市, 占到了 10.86%, 无疑是我国机 械制造业的中心.随后, 武汉是华中的中心、 长 春是东北的中心、 重庆是西南的中心, 而杭州是 长三角的副中心 ( 中心当然是上海 ) . 图六 (见A6 版) 的横坐标是各城市

500 强企业的销售收入,纵坐标是各城市

500 强 企业的个数. 在机械工业中心城市中, 我们看到, 集中 度最高的是长春、 武汉、 沈阳、 哈尔滨, 其中长 春有

5 个500 强企业, 武汉

8 个, 沈阳、 哈尔 滨格各

9 个.长春、 武汉、 沈阳都高度依赖汽 车制造业, 哈尔滨则依赖发电设备制造业. 与 之相反, 上海、 杭州、 北京、 重庆、 温州则拥有 众多 500强企业. 比较这两类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令人 质疑依赖行政力量 提高集中度 的产业政 策. 实施这种政策的后果是, 少数企业依赖垄 断地位而生存,结果人口中的极少数聚集了 大量的资产, 把持着大量的经济机会, 而多数 人口一缺资产、 二无机会.于是少数人的发达 与多数人的困顿并存,整个地区缺乏经济活 力. 反之, 在众多企业竞争的地方, 企业不得 不充分利用最丰裕的资源―― ―劳力,不得不 寻求自己独特的 生态龛 , 从而导致分工的 深化和效率的提高,形成一种高效率的产业 生态, 并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活跃起来. 按省汇总

500 强企业的份额,结果见图 七 (见 A6 版).图中横坐标是各省在 500强中 占的份额,纵坐标是各省拥有

500 强企业的 城市数. 最值得注意的是苏、 浙、 鲁3省, 不但所 占份额高, 而且拥有 500强企业的城市多.这 表明, 大工业在这

3 省已广泛扩张, 与社会经 济生活联系紧密. 而东三省的黑、 吉、 辽, 不但所占份额偏 低,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拥有

500 强企业 (黑龙江、 吉林各

2 个, 辽宁

5 个) , 显示大工业只存在于少数项目上,这与苏、 浙、 鲁对比鲜明. 由此,我们可从相邻而具有共性的角度 来识别机械制造业集中的几个地区, 见表五. 首先是沪、 苏、 浙、 鲁地区, 它们的共性在 于机械制造业的份额高,且在区域内渗透广 泛: 这个区域占了

500 强的 38.48%, 共有

65 个城市拥有

500 强企业.一份报告形象地描 述了机械制造业在这里的广泛渗透: 来自山东、 浙江、 江苏、 广东等地区反映 的情况, 在这四省内的机床附件、 功能部件生 产企业已达 3000~4000 家,生产的品种、 规 格已有数千种,从主轴、伺服电机到各种防 护、 润滑、 刀库、 刀套一应俱全. 社会配套的完 善, 促进了整机行业的发展, 激烈竞争也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促进 了新产品的研发.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杨 学桐 《需求亮点不断 我国机床业步入理性发 展时期 》 ) 可见,这个地区是中国机械制造业名副 其实的大本营. 其次是东北, 从份额看, 它不到沪、 苏、 浙、 鲁地区的一半, 但又远高于其他地区.它 最大的特征是机械制造业高度集中于长春、 沈阳、 哈尔滨、 大连等少数几个大城市, 使这 个地区表现出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结 构可能是整个地区振兴的根本障碍,但仅依靠大工业带动整个 东北的振兴, 恐怕不现实. 湖北、 川渝、 广东、 京津冀这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