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9-07-14 |
它过于重视个人而忽视社会,会 造成社会的失衡与混乱;
现代派手法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普通读者并不能 理解等.即使比较开明的鲁迅,在评价现代派时,也往往以颓废、反革命相 称,对现代派在文学上的贡献视而不见.他感兴趣的似乎只有一些现代派文 学技巧,如象征、意识流、时空交错结构等,虽然他自己颇有一些现代派的 精神因子.可是,对于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并不突出的东欧、北欧等弱小民 族文学,他却不遗余力加以译介.原因是他认为这些民族境遇与中国相似, 文学中呐喊与反抗的精神符合时代需要. 鲁迅和建国后
17 年文学推崇俄苏文 学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理由, 但俄罗斯文学在
19 世纪的艺术成就却被大多 数人所忽略了. 我们无意苛求古人,也深深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当我们走出历史,静心 独坐时,常会有难以弥补的缺憾悄入心头.我们常把文学看得太高,赋予了 它过多的使命,岂知它原来也是凡夫俗子.欧美文学固然被本国民众格外看 重,成功的作家常被当作民族精神的代表,但没有谁曾期望这些作家振臂一 呼,救民于水火.或许,这一点,倒真值得我们好好向欧美人学习,抛弃那 不堪忍受的文以载道观念带来的重负. 百年的中西文学交流史,是部充满艰辛、屈辱、挑战和亢奋的历史.很 难说这是场平等意义上的交流.在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下,交 流呈现出西方输出远大于接受的态势,中国的理论、创作的批评各界总是被 动地跟着西方走,还没有产生独立发展的力量.但是,随着民族自立的经济 发展,这种态势正逐渐扭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种真正意义 上的平等交流.这场交流也不是单纯的文学影响与接受,而往往与政治、哲 学甚至经济、军事搅和在一起.政治风云和军事局面,常常改变着国人对欧 美文学的选择.回首往事,我们常有不堪重负的心悸与失落.我们并不理解 传统的精髓,却一味抛弃;
我们也不了解西方的优劣,却一味接受.结果, 中国文学的质量一直很难令人满意,充斥文坛的是大量的幼稚之作.这与我 国应有的文学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我们不仅要有辉煌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再 拥有灿烂的今天,这样未来才会明媚如春.诚然,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 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但是,最主要的是 我 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语)然后,还得送出去,自豪 而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文明成果.可以同样说,没有送去的,人不能算作新人, 没有送去的,文艺不能算作新文艺.我们期待着这另一种 新 的文艺早日 茁壮成长. 目前国内研究欧美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文章、专著甚多,但大多限于 某一时段,或某一层面,真正对这百年沧桑作条分缕析的还不多,更不说站 在宠观高度从各个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了.这本小册子作的是一种尝度,但是, 要想在这样小的一本册子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无疑有点蚍蜉撼树的味 道,更不说笔者力不从心了,颇有疏漏和谬误.不揣浅陋地写下这么一本, 无非是想探访一下新文学发展轨迹,表达自己的某种渴望. 欧美文学与晚清文学 中国翻译欧美文学的确切时间,目前尚不知道,但其历史不会很短.据 周作人《茶话・明译<
伊索寓言>
》 (1925)―文记载,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