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 2019-07-15 |
80 后
70 后 , 年纪 最小的获奖者是
1987 年生人. 与他们合作开发的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 司,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就与之有着良好的合作关 系. 我曾经于
2005 年至
2007 年在那里做企业博 士后, 此次获奖的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相当于是我 的徒弟, 和我们一起做开发、 设计. 王天友自豪地 说.此后至
2016 年, 他是该企业的外聘专家, 从基 础研究到应用研究, 校企互相支持. 如今, 他们的技术已经在
100 多家汽车企业得 到广泛应用, 其技术机理被福特、 克莱斯勒、 沃尔 沃、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等多家国际机构采用.有 意思的是, 王天友的学生在外企实习、 工作, 同行总 会借机 刺探 团队的最新科研进展. 此次获奖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团 队要继续发挥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的作用, 争取在 更多领域做出高水平的科研, 也许兴奋没几天也就 不兴奋了. 王天友幽默地说道. 给内燃机一副好 咽喉 ―― ―记天津大学王天友科研团队 姻本报记者 温才妃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被称为老年人 的 隐形杀手 , 许多患者椎体骨折后因疼痛 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患者在
4 年内死亡率高达 49.4%. 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 发展, 我国每年新增
181 万名患者, 罹患该病 的患者预计到
2020 年将达
5000 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杨惠林领衔 的骨科团队向这项世界医学难题发起攻击, 历时十七载终于形成一系列诊疗新策略, 技 术得以在全国范围推广数万例.1 月8日, 由 该团队牵头完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 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获得了
2017 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骨科团队继
2004 年后再次摘得该项国家级大奖. 上世纪
80 年代, 杨惠林跟随导师、 中国脊 柱外科领头人之一的唐天驷教授找到了用螺 钉固定脊柱 楼面 的最好方法―― ―脊柱后路 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 并率先将这一技术成功 应用于临床, 被业界专家评价为 我国脊柱外 科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 . 三十多年来, 该项技 术仍是脊柱手术中的主要手段.2004 年, 凝聚 了两代骨科专家心血的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 固定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中国老龄化,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病例不断增长,病人椎体骨折后再运用原有 技术已不能解决问题. 就好比楼面本身出了 问题, 依靠螺钉已经固定不牢了. 杨惠林说.
2000 年, 杨惠林领衔的骨科团队瞄准国 际前沿,在国内率先引入开展椎体后凸成形 术这一微创技术. 只需精准地向骨折椎体 打 一针 , 先用球囊撑起骨折椎体, 再注入专用 的 骨水泥 将骨折块粘牢, 恢复其支撑重力 的能力, 不仅能迅速缓解疼痛, 伤口只有水笔 芯大小, 而且一般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行走. 在杨惠林的带领下,团队数十名骨科医 生经过十多年的钻研,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疼痛责任椎体 骨不连 概念及判定标准, 并建立了调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锚合技 术, 以及椎体精准穿刺、 量化复位和 骨水泥 梯度灌注等安全操作体系,杜绝了在穿刺和 灌注过程中引起脊髓损伤或肺动脉栓塞等情 况,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椎体后凸成形术存 在的 短板 问题.该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推 广应用数万例, 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