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 2019-07-15 |
对于邻里,何海珍同样有一 颗滚烫的心.有一次,同住一幢 楼的两户人家因为晾衣服滴水的 事闹矛盾,何海珍知道后,找了 两家女主人进行调解,成功消除 了她们的怨气,之后,楼上住户 时时想着不给楼下造成不便,楼 下住户也理解楼上的一片苦心. 有一回,她了解到宁兴小区 有一对祖孙长年相依为命,孙女 还患有精神分裂症,仅靠奶奶700 多元的退休金艰苦度日,何海珍 就主动要求与这对祖孙结对帮扶. 年近七旬的何海珍还关心社 区事务,出了不少好点子,如建 议业委会在小区内铺设草坪砖, 扩大泊车面积,解决小区停车难 问题;
建议社区成立物业、居民、居委会三方互动的调解小 组,以平和的方式解决小区物业 管理中的矛盾纠纷等,她就是这 样为社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何海珍:用爱谱写生活乐章 本报讯 (记者朱尹莹 通讯 员史蝉燕 吴莺莺) 熟识洞桥镇 龚家自然村吴锡成的人,都称他 为 大木师傅 .过去, 大木师 傅 是一个工种,也是身份的象 征.日前,记者走进吴师傅的家 中,看到
75 岁的吴锡成老人, 身上穿一件翻领 T恤,扣子只开 了一个,他把自己收拾得儒雅得 体,笑容是温温润润的,他的工 具间所有工具都按种类、大小排 列整齐,地上没有一丝木屑. 当谈到木匠和木雕工艺,吴 锡成说: 我从来没想过转行 . 吴锡成
15 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 艺,他再三强调,父亲是个特别 严厉的人,自己稍微有一些马 虎,立即就会遭到一顿严厉的训 斥.到20 岁时,吴锡成正式出 师,从此过上了 串百家门,吃 百家饭 的生活. 这辈子,在我手上造起来 的房子有
1000 多间. 吴锡成 说.2004 年,沙港村启动了全 祖望故居的修缮工作,吴师傅全 程参与,对于部分确实无法修复 的窗框,按原样重新再做一个, 基本保留清代的风貌. 我做的家具从来不用一个 钉子,用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榫 卯结构. 吴锡成说,木头是软 的,越磨合越紧,这也是很多老 家具能历经岁月沧桑而传世的一 个重要原因,而钉子是硬的,和 木头之间越磨合越松, 但好的 器械,比如切割机,省时省力, 咱们也得用,不能食古不化. 吴师傅有一点 张面聋 (耳背),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凑 到他耳边大声地说.在记者的提 议下,他摊开工具,演示木雕手 艺,只见他拿起一把刻刀,刀口 是三角形的,经他用力一推,一 片木屑卷着花从刀口下钻出来, 他慢条斯理地转动着木板雕刻 着,已经全然忘了身边的一切响 动. 在工具的一起一落间,时间 变得缓慢而慎重,恍惚间,他结 界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只有他和 他手上的作品,而他的 张面 聋 也显得无足轻重,他不需要 外界的声音,他只和自己的木头 对话,他盯着木头的眼神,仿佛 是在诉说 世界很大,但我的世 界里,只有你. 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不会接 重活,但老人对木雕和木匠工艺 是有情怀的,在采访过程中,他 一直坐在工作桌边,现场没有一 个人想去打扰他的专注.他的妻 子笑吟吟地看着他,嘴上说着 他做什么我从来不管,他喜欢 做这个. 吴锡成:精雕细琢人生路 本报讯 (记者朱尹莹 通讯 员潘海峰) 日前,在第二届全祖 望文化节上,歌曲 《笔墨天下》 再次在洞桥镇沙港村唱响,朗朗 上口的歌词,婉转悠扬的旋律, 让现场的观众不禁轻轻跟唱起来. 而在之前的全区首届原创音 乐大赛上,这首歌毫无悬念地摘 得了金奖.不仅如此,获得全区 原创舞蹈大赛银奖的 《晨嬉》 同 样让人意犹未尽.作为农业大 镇,洞桥没有专业的文艺团队, 经费投入也不多,为何能创作出 如此佳绩?洞桥镇文化站站长史 蝉燕认为,主要得益于 接地 气 的创作理念和 精雕细琢 的打磨精神. 洞桥的这两个作品之所以能 博得评委的青睐,群众喜闻乐见 至关重要:无论是 《笔墨天下》 还是 《晨嬉》 ,洞桥痕迹和洞桥 烙印无处不在. 《笔墨天下》 歌 唱的是一代鸿儒全祖望的故事, 而 《晨嬉》 则是讲述洞桥非遗项 目――鸬鹚捕鱼. 精雕细琢 式的打磨,让 作品更加焕发生机. 没有任何 捷径,就是苦练. 史蝉燕说, 洞桥没有专业的舞蹈排练室,她 们就借用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