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 2019-07-15 |
寂静中的电话令 人心跳: 我拿起电话, 那边, 是朋友沉重的 声音: 艾丰老师…… 闻听话语, 我一下子惊得呆了…… 窗外, 万家灯火.新华道上, 飞奔的汽 车形成了一道光流――那是生命的律动. 然而, 艾丰老师却走了、 走了、 走了…… 今夜注定无眠. 倚窗独坐, 心情郁重.从书橱取出自 己的新闻作品集 《青色的收获》 , 序章即为 艾丰老师所作, 手写签名 艾丰 二字, 飘逸 中又有凝重.抚字重读, 往事历历…… 这本 《青色的收获》 的作者是我的玉 田小老乡, 又因为同是宣传战线上的人, 还曾见过几次面, 有过一些交往, 所以有 所了解. 这是艾丰老师为 《青色的收获》 书写的 序章第一段.2
0 0
5 年, 结集出版 《青色的收 获》 , 只是想把自己新闻记者十几年的代表 性作品归整到一起, 一来便于保存, 同时也 是对自己一个阶段工作足迹、 业务思考的 总结和梳理.和一般小人物出书的心理一 样, 想请个 有来头 的 大人物 作序撑撑 门面, 我第一个就想到了艾丰老师. 艾丰老师是玉田人.曾任 《人民日报》 经济部主任、 《经济日报》 总编辑, 是中国新 闻界的泰斗、 巨星, 中国品牌之父, 经济学 家, 哲学家, 在中国新闻界堪称 神 一般的 存在.而自己只是一个地方电台名不见经 传的 小 记者, 身份的落差有如云泥.因此, 请他作序, 显得幼稚和不现实: 虽然因 为工作关系多有接触, 但贸然求序, 他能答 应?待书稿整理完毕作 序 时, 脑海中又 一次浮现出 艾丰 的名字.再三思量, 找 到了那张小心珍藏的名片―― 办公室电话早已变了, 鼓足勇气拨 通家里的电话.电话真的通了, 而且正 是艾丰老师熟悉又亲切的声音: 喂, 我 是艾丰……哦, 小宋, 记得、 记得, 小老乡 嘛…… 简短、 自然、 平实, 如久违的老领导 般的几句对话, 让我很快放松了下来.我 一口气地说: 我已到唐山电视台当记者, 我 要出书, 想要请艾丰老师作序, 等等.电话 那边艾丰老师笑了: 小宋啊, 你当记者 了?还要出书啦? 听到这里, 我惭愧得无 地自容.艾丰老师那边又说: 你抽时间把 书稿送来我看看. 听了这句话, 我简直受 宠若惊, 连连说: 好、 好…… 通话后的第 三天正逢周六, 我按着艾丰老师给出的详 细地址, 带上精心选购的一套红玫瑰骨质 瓷茶具, 赶往北京. 当天下午, 艾丰老师约了算我一共三 拨客人, 记得其中的一拨人是某市的几位 领导特来向他请教争创名牌的事, 另有一 名研究生前来请教论文撰写.艾丰老师一 边倒茶、 端水果, 一边问我道: 小宋, 今天还 回唐山吗?我说: 回.艾老师冲着其他客 人说: 你们先喝茶, 我先接待我这个 小老 乡 .于是, 他一手端一杯茶, 带我到了书 房. 艾丰老师首先询问了书的内容, 又像 拉家常一样询问了一些我个人的工作、 学 习情况, 中间还点了一支烟.大约
4 0 分钟 之后, 艾丰老师说: 我从来没有给作品集 写过序, 这次破例了.下星期 '
交'
稿, 可以 吗? 可以、 可以…… 我喜出望外, 连连点 头.然后, 留电话, 握手, 邀请, 告辞. 回到唐山, 我仍然不敢相信他为我的 小书作序是真的.分分钟地煎熬着、 期待 着, 心, 总是忐忑不安, 假想着艾丰老师如 此繁忙会不会忘了?会不会没时间写? 会不会……在这种情境中过了四五天. 这天早晨, 我刚进办公室, 只听一阵电话 声响: 喂, 是小宋吗?我是艾丰!稿子写 完了, 给我传真号, 给你传过去.如果看 着有什么问题, 随便改吧! 我兴奋得不知 说什么好, 只是连说了几个 好、 好、 好! 行、 行、 行! 序章满满的五页纸, 通过传真清晰 地摆在了面前.我如获至宝地捧着这五 页纸, 激动地含着眼泪, 在办公室来回走 动…… 第一次见到艾丰老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