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 2019-07-15 |
1 9
8 6 年7月, 正值唐山抗震
1 0 周年.艾丰老师和首都 新闻界的记者采访震后新唐山, 顺道到玉 田.当时, 我在玉田县委宣传部作报道干 事, 有幸参加了对艾丰老师的接待和陪同 采访.不久, 在 《人民日报》 上看到了他撰 写的通讯 《新唐山的崛起》 , 捧读再三, 爱不 释手. 第二次见到艾丰老师是
1 9
8 8 年4月. 玉田县举行玉田籍全国新闻记者联谊会, 我作为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之一, 忙里偷 闲地找机会向艾丰老师求教新闻的写作和 采访的技巧, 并表达了强烈地对记者职业 的热爱和向往.艾丰老师热情地鼓励我, 并把他自己撰写的 《新闻采访方法论》 签名 送给了我.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把 《新闻采访方法 论》 奉为珍宝.它是我从事新闻采访、 写作 的教科书, 更是它引导我从宣传部干事走 上了职业记者的道路, 并且沿着这条路坚 定、 快乐地前行――从记者到主任记者、 到 高级记者, 我把艾丰老师在书中告诫记者 不要当小商贩, 要当加工厂 的名言, 作为 自己的座右铭, 不断磨砺、 提高自己的职业 素质;
但凡 《人民日报》 《经济日报》 刊发艾 丰老师的作品, 如 《不完整的答案》 《抓变, 大上海的新崛起》 《抓深: 不断寻求改革新 突破》 《抓高: 是龙头就要高昂》 《假药需要 真药治》 等等, 我都剪贴收藏;
凡发现艾丰 老师出版的书都会购买: 《新闻写作方法 论》 《新闻采访概论》 《思考的笔》 《艾丰随 想》 《品牌革命》 《三做谈》 ……并暗下决心: 一定要做一个艾丰老师那样的 加工厂型 记者.在这期间, 因为艾丰老师到玉田采 访, 还和艾丰老师有过两次近距离接触;
再 之后, 我就把自己写的新闻稿直接邮寄给 他, 并多次带着稿件到人民日报, 聆听他的 耳提面命.记得有一次, 艾丰老师看了我 带来的稿子, 三下五除二, 就把十几页纸的 大稿 改得面目全非, 留下不足
1 0
0 字, 在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 豆腐块 …… 就这样 得寸进尺 , 我在艾丰老师的 教导下成长.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 有一次他和县里的领导说: 小宋真是个当 记者的料. 正是这句话让我坚定了当专业 记者的强烈愿望. 在 《青色的收获》 的序章中, 艾丰老师 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印象中, 我的这位小老乡热 情、 开朗, 好学习、 肯上进, 身上始终有股 '
初生牛犊不怕虎'
'
打破砂锅问到底'
的劲 儿, 用我们家乡的话说就是特别 '
泥腿'
. 她的这种对事业始终执着追求的品格是非 常宝贵的素质.当今社会, 到处都弥漫着 浮躁与诱惑,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如果不 能走出迷雾, 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读书、 写作, 是不会有出息和作为的.而我的这位 小老乡这股子对事业、 对生活的闯劲儿和 韧劲儿着实感动了我, 正是由于这些感动, 我愿意为她的书作序. 这是对我的鼓励, 更是对所有的、 像 我一样的 初生牛犊 的谆谆教诲.当时 读它, 有如醍醐灌顶;
当下读它, 恰似当头 棒喝! 一晃就是十多年.2
0 1
4 年, 我因京津 冀协同发展媒体协作工作到北京电视台 学习, 正巧与艾丰老师的女儿艾冬云副总 编碰面.一见面, 她就亲切地说: 我父亲 提起过, 咱们是唐山老乡啊! 我迫不及待 地问起艾丰老师的身体近况、 工作近况, 她说, 别的都好, 就是一个字: 忙 . 虽然 退休了, 可比上班还忙, 连我见面都不很 容易. 此后也是因为艾丰老师的忙, 我几次 想登门拜访, 都未能如愿. 就在前不久的一天, 我从网上看到有 艾老师参加活动的信息, 心中再次升起到 北京看望他的强烈愿望.然而, 这竟成了 我永远的遗憾! 艾丰老师走了.但是, 他对我的教诲 已深深地植根在我的生命中.在 《青色的 收获》 序中, 他写的这样一段话成为我一路 走来的动力: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人们特别是年 轻人都在向往着成功, 追求着成功.但我 认为,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不 同的主客观条件, 不同的工作岗位, 不同的 生活机遇,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