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2019-07-16

600 米, 要让一个载人深潜器, 在短短数年之 内就实现从

600 米到

7000 米深度的跨越, 并 非易事.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复杂的海洋环境, 想 要到达

7000 米的深海区, 要求载人潜水器上 的所有设备都必须承受相当于

70 兆帕的深 海压力, 还要承受得住海水的腐蚀. 同时,针对处于容纳潜航员的关键部 件―― ―载人球舱, 不仅需承担深海的高水压, 而且还要保障舱内恒定的一个大气常压, 潜 航员身处舱内就像在陆上感觉一样,生命支 持系统要保障舱内 17%~23%的氧气浓度、 低于0.5%的二氧化碳浓度. 此外, 还要有通信、 语音、 文字和画面传 输的技术,在深潜器内部配备完善的水声通 信系统、 水声定位系统和视频系统. 统筹这些复杂的元素,就是作为总师的 徐芑南的工作.徐芑南用

18 个字概况这一 设计理念: 下得去, 能干活;

上得来, 保安全. 实用、 安全 这两大原则始终贯彻在潜器研 制全过程. 一方面, 徐芑南要作好顶层设计, 蛟龙 号走的是 自行设计、 自主集成、 独立完成海 上试验 的研制路线, 强调的是 丰富继承、 重 点突破、 集成创新、 整体跨越 的设计思想. '

蛟龙'

号的每一项的技术指标, 要细化到让 每一个设计师明白自己要干的是什么,如何 去干,让每一个协作单位清楚需要开发的是 怎样的东西, 哪些设备可以引进, 哪些设备需 要我们自行研发 , 事无巨细, 均要过徐芑南 的耳目. 另一方面, 蛟龙 号的研发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工程, 包括总体、 结构、 动力源、 机械、 通信等

12 个分系统, 涉及到多种技术领域的 前沿科技.作为总师单位的中船重工

702 所, 需要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上百家 科研单位进行协力攻关,各种事务可谓千头 万绪, 都需由徐芑南率队梳理. 接踵而至的还有人才建设、 团队协作等问 题.当时,

702 所的一批老研究员已经陆续退 休, 但在 蛟龙 攻关的过程中, 仅仅是各个分 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就需要

12 位, 最缺的就 是40 岁左右年富力强、 富有经验的人才 . 在接受 《中国科学报》 采访时, 回忆起当 年的研制工作,徐芑南说自己最感谢的就是 蛟龙 号的团队成员. 很多资深老专家尽管已经退休, 但他们 仍然很关心 '

蛟龙'

号的成长, 他们给我们出 点子, 帮我们把关.每次海试成功, 他们都会 打电话过来询问. 徐芑南回忆. 更令徐芑南感动的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 设计师系统团队.很多时候, 这个团队里的成 员几乎都是从设计、 加工、 总装、 联调、 水池试 验一路走过来的. 在海试期间, 我们的设计 人员有的还要亲自进 '

蛟龙'

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