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zqmzc | 2019-07-16 |
1 8岁、
2 3岁、
2 9岁和6 1岁.弗洛伊德发表这五个案例 的时间分别为1
9 0 9年、
1 9
0 5年、
1 9
1 8年、
1 9
1 9年和1
9 1 1年, 写作时间 各自还要再向前一年至数年不等.发表时间的顺序与五位主角的年龄 长幼并不对应.不过, 这一点并不会妨碍我们按照年龄顺序在整体上 理解这五位主角.五位主角的年龄序列, 正好是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序 列, 亦即成长的过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遗忘 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失去图像, 获得理念, 同时患病, 并在忏悔中寻 求自我治愈.这一在忏悔中治愈的过程, 亦即回溯的过程, 就是一种回 忆/回归的过程.回忆/回归是以形象( i m a g e ) 的方式发生的.重返童 年, 正是梦的机制. 然而重返并非真正的重返.忏悔者对于自己首先要有一种客观化 的感知, 即一种作为他者的意识, 而这一意识就是一种社会状态的反映, 正如病态之于正态.自我之于自我的客体感, 是一种将自己排斥出自己 的结果.这种排斥的状态, 必须要用一种将其排斥、 产生排斥的语言才 ・
4 3
1 ・ 社会・2
0 1 7・2 可能描述.所以, 这就必然产生一种悖论: 忏悔可能吗?在这个问题上, 语言遭遇到了它的背面.弗洛伊德将梦、 症状等全都纳入了语言的范 畴, 以便实现这一忏悔.然而这还不够, 他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文体, 一 种独立思考的、 活生生的写作方式.后来者如果想要真正阅读弗洛伊 德, 就无法不经由这一点而进入其文本中, 并在其中丢失自我或者找到 自我.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在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的交互之中来讨论忏悔 问题的原因.保罗・利科在其早期作品《 恶的象征主义》 一书中, 首先 批评了这样一种研究忏悔现象的哲学家: 这些哲学家临时采用了这种 信仰之灵魂的动机与意图.他并不会用他们最直接的质朴去'
感觉'
他们, 而是用一种中立化的态度, 在一种'
正如'
( a s i f ) 的态度中去'
再感 觉'
.但是这种 现象学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 R i c o e u r ,
1 9
6 7:
1 9 ) .所以, 在接下来的部分, 本文将要尝试一种移情式的写作, 尽管这一尝试仍然要从铺陈开始.
一、 忏悔者与生活世界 福柯在其著作中曾检讨过西方历史中古典时代的忏悔现象, 然而众 所周知, 他并没有详细讨论过奥古斯汀、 卢梭和弗洛伊德. 1奥古斯汀的忏 悔被认为开启了西方文明传统中关于内在自我的思考维度― ― ―尽管这一 自我与现代人的自我并不相同( C a r y ,
2 0
0 0 ) .此外, 与现代的忏悔主体不 同, 奥古斯汀真正感兴趣的并非经由忏悔了解欲望, 并通过欲望来发掘人 的属性, 而是 为了知道他是否有罪 , 也就是说, 真正重要的地方在于, 真 理并不在于这个内在的自我 ( T a y l o r,
2 0
0 9 :
3 0 ) . 1.福柯未曾详 细讨论精神分析的这个事实甚至成为学界对于福柯的批评之一(Towes,1994:
1 3
3 ) . 在弗洛伊德之前, 现代关于忏悔的意象以卢梭最为清晰.从精神 分析的角度来看, 卢梭《 忏悔录》 的典型结构在于开辟了一处空间, 以供 他反思自我, 其中的大量文字所渗透着的力比多使得卢梭的工作成为 弗洛伊德式忏悔的先驱― ― ―卢梭的忏悔产生了一种文体, 该文体的重 要特征在于力比多的渗透.就此而言, 这是一种自恋的文体, 力比多投 射向了自我的产品.也就是说, 在卢梭的忏悔中, 或在任何一种此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