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09-18
52 布努瑶铜鼓考察 ――以都安、大化布努瑶为例 张金萍

5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 530006) 摘要:本文通过对位于桂西北地区的都安、大化布努瑶铜鼓的实地考察,介绍了调查点的概况, 描述了当地布努瑶铜鼓的分布、规模,及其命名方式、故事传说、保存方式和使用禁忌、场合,同时 分析了当地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铜鼓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这对当前铜鼓文化 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铜鼓;

都安大化;

布努瑶

一、前言布努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第二大支系,与茶山瑶、盘瑶并称为瑶族的三大支系.布努瑶是一个 迁徙的民族,传说其先祖为了躲避部族战争的追杀,曾带领部族子孙从黄河流域迁徙到了金陵和洞庭 湖一带.到了宋末元初时期,住金陵、洞庭湖一带的蓝、蒙、韦、罗四姓布努瑶民才迁到了桂西北地 区,主要居住于都安、大化、巴马三县的大石山区.布努瑶先民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艰苦奋斗之后,终 于在桂西北地区扎了根.随着布努瑶民的迁徙,象征其民族信仰的铜鼓随之传到了桂西北.由此,铜 鼓在布努瑶民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中国学者对铜鼓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 如1933 年广西学者刘锡蕃著有 《岭表纪蛮》 一书, 将他在苗山里见到铜鼓的事件记入了此书中,但当时对铜鼓的研究处在一个相对稚嫩的时期,其研究 方法与手段仍未成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64 年黄增庆发表了《广西出土铜鼓初探》论文,蒋廷瑜 著《铜鼓史话》 、 《铜鼓》和《铜鼓艺术研究》 ,姚舜安、万辅彬、蒋廷瑜著《北流型铜鼓探秘》等,分 别从艺术学、美学与自然科学等角度来对铜鼓进行研究.这些学者是广西铜鼓研究的领头人,开辟了 广西铜鼓研究领域.近年来,学界对广西铜鼓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在这些文献中,有关广西铜鼓的 研究多是集中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南丹、天峨等地.韦丹芳的《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 天峨县都隆村为例》 ,对广西天峨县都隆村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了相关探讨.除此之外,还有刘莉 的硕士论文《白裤瑶铜鼓文化及其变迁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白裤瑶为例》 ,对南丹里湖 乡怀里村白裤瑶铜鼓的历史、仪式、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韦丹凤的《广西活态铜鼓文 化研究》收集了广西区内各地区活态铜鼓文化资料,走访了南宁、玉林、百色、柳州、北海等城市, 观 察铜鼓文化在广西城市中的发展情况.张东茹的《壮族铜鼓传说的文化研究》从文学的角度对广西红 作者简介:张金萍(1987- ),女、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人、广西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人类学.

53 水河流域的壮族铜鼓传说做了相关研究.黄文富的《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研究》对东兰壮族铜鼓的风俗 习惯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笔者通过考察发现,广西的铜鼓不单只是分布在东兰、南丹等地,在都 安、大化的布努瑶地区也有分布.再者,在有关广西布努瑶的研究中,多是关注布努瑶民族的生计方 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社会关系、服饰等方面,如秦红增、唐剑玲的《定居与流动:布努瑶作物、 生计与文化的共变》和《瑶族农民的生计转型调查研究――以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为例》等,从 人类学的角度对广西大化县布努瑶的生计做了研究;

覃主元对广西都安县的布努瑶民间法进行研究, 发表了《布努瑶民间法及其和谐社区秩序的构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乡加文村为例》一文. 有关都安、大化两地布努瑶铜鼓的研究却付之阙如.笔者有幸于

2013 年8月份参加《广西瑶学丛书》 的编辑课题而前往广西都安、大化两地针对当地铜鼓的数量、使用情况、保存方式、命名方式及与其 有关的习俗禁忌等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分别走访了大化县的雅龙乡、七百弄乡以及都安县文物馆,从 中获得了不少资料与信息.下面笔者把考察所得成果描述如下.

二、调查点概况 都安、大化均为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布努瑶主要的两大分布地,共同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 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地带,属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上.两县境内为全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 典型的地区之一,多是丛峰洼地,沟壑纵横,山坳绵延、山路迂回.大化瑶族自治县曾属都安县管辖, 自从

1987 年后,大化才从都安划分出来成为自治县. 都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 干淹人 、 九楞山人 等古人类在都安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据史载,唐虞时代,都安属荆州南徼之 地.商、周时代属百越之地.秦属桂林象郡地.唐朝,安定地域属邕州都督府羁縻思恩州和贺水县地, 都阳地域属邕州都督府田州地,永顺地域属桂州都督府羁縻述昆州地.宋淳化年间设置富安监.明嘉 靖七年,设置安定、都阳两土巡检司.民国

5 年4月成立都安县.1949 年12 月5日都安解放.1955 年12 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

14 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板岭、 拉仁、加贵区,忻城县的嘉仁区、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 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7 年12 月23 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将 都安的大化、六也、百马、都阳、江南、七百弄、板升、雅龙、棉山等

9 个乡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管 辖,同时将都安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管辖.1991 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高岭乡改 为镇建制时,全县计辖

20 个乡

2 个镇.2002 年全县计辖

20 个乡

2 个镇,247 个村民(社区)委员会,

8534 个自然屯,7021 个村民小组,144703 户.2005 年,辖19 个乡镇、248 个村(社区) 、7201 个村 民小组, 聚居着瑶、 壮、 苗、 毛南、 仫佬等

12 个民族, 总人口 61.46 万人, 其中壮族占全县人口 73.98%, 瑶族占 21.64%,汉族占 2.55%,苗、毛南、仫佬、回、水等民族占 1.83%.都安县内的瑶族为布努瑶, 根据上述的人口数据得知,布努瑶在都安县属第二大民族,仅次于壮族.大化瑶族自治县原本隶属于 都安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雅龙乡的布努瑶与都安的布努瑶则属同源异支. 七百弄乡位于大化县的西北部,距大化县城

86 公里,属贫困大石山乡,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保存

54 最完整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324 个原始古朴的瑶寨 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因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改土归流,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 村团,每个村团下辖

100 多个弄,故得名 七百弄 .其实该乡非止 七百个弄场 .解放后,于1952 年3月,设乡建制时,成立七百弄乡,当时归属都安瑶族自治县管辖,1988 年,成立大化瑶族自治县后划 归大化瑶族自治县管辖.全乡幅员面积

203 平方公里,海拔 800―1000 米的峰丘有

5000 多座,1300 多个 洼地,有324 座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全乡耕地面积为

12627 亩,人均平台地为 0.30 亩. 该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17.4―19.6 摄氏度,年降雨量 1500―1600 毫米,雨水多集中于夏季, 干旱明显.农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间种、套种黄豆、红薯等杂粮,特殊的地形使光照不足,每年只能单 种,土地产出率极低,加上山多石多,耕地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农业生产不发达,年人均产粮不足

120 公斤,人均纯收入 582.75 元,全乡财政收入 20.3 万元.全乡设

10 个行政村,222 个村民小组,总人 口为

15636 人,以瑶族为主体民族,瑶族人口为

8686 人,全部是布努瑶,占全乡总人口的 55.55%.七百 弄布努瑶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可见当地布努瑶在总人口比例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雅龙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东部,东与都安瑶族自治县交界,西、南、北三面分别与古河、六也、 镇西三乡相连.乡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红日村弄雅山谷中,距县城

61 公里. 从大化县城通往雅龙乡 的公路崎岖难行,公路多数是绕着一座座高山盘旋而行,车程需要三个多小时.雅龙地处大石山区, 自然条件恶劣,经扶贫攻坚大会战后,村屯级公路纵横交错,水柜星罗棋布,沼气池比比皆是,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但相对来讲,该乡村民的生活仍然比较艰苦. 由于雅龙乡地处大石头山区, 自然条件恶劣,乡里经常干旱缺水,村民常年的饮用水主要就是依靠政府帮助修建水柜所蓄的水源. 水柜里的水大多是在平时下雨的时候从山上流下来的水积蓄而成的.另外,在山上有些地方会冒出一 些山泉水,村民把山泉水也引到水柜里储存着,只是泉水的流量非常小.全乡辖

7 个村民委员会,202 个村民小组,总面积

12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4520 亩,2003 年末总人口

15343 人.其中,笔者据实 地调查得知,雅龙乡的瑶族为布努瑶,至今仍然保留着布努瑶的传统习俗. 综上所述,笔者走访的三个调查点,均为布努瑶的居住地,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 当地布努瑶居民对铜鼓的命名、保管以及使用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对都安、大化两县布努瑶铜鼓进行 考察与研究,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都安、大化布努瑶铜鼓的使用现状 1.铜鼓的数量 笔者在对都安、大化两县铜鼓使用情况的考察中,分别到大化的七百弄乡、雅龙乡两个文化站与 都安县文物馆搜集铜鼓的相关资料.在了解都安县所拥有铜鼓的数量及规模时,都安县博物馆周东轮 馆长向笔者讲述都安曾经有多面铜鼓, 但由于

1958 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展会议, 通过 《全 党全民为生产

1070 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被掀起了.当时都安村民对铜鼓的信 仰被政府说成迷信,因此很........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