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520855 | 2019-07-16 |
1 .这一点不容怀疑,因为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哈佛教授,我还 记得我与杜先生就某个问题发生激辩.这一点也帮助我推测那次会议是在北师 大,因杜教授
80 年代曾在那里访学. 杜维明先生那会儿四十五岁,年富力强.他早年研究宋、明儒学,80 年 代开始探究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借鉴了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比较文化学、比较宗教学和知识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被认为是新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自己却喜欢被称作哲学家、思想家,还强调儒家对"新" 字有警惕性,一定要算的话也是儒家第三期. 杜先生认为,儒学第一期是从先秦到汉,从曲阜时代或中原时代的孔孟之 道开始,到独尊儒学.第二期是朱熹复兴儒学,使得儒学文化圈从中国扩大到 东亚,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第三期是现在,从亚洲走向世界,儒学需要用 英、法、德语等文字传播.这个划分似有道理,不过李泽厚先生认为汉朝需单 独划分,所以应是四期. 我个人担心的是,杜先生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兼职和头衔过多,分散了精力, 例如,北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长江商学院人文委员会主席、浙大马一浮人 文研究中心主任,不一而足.当然,这与大陆高校对自己培养的人才信心不足、 信任度有限不无关系. 不到一个月,我又一次进京,这回仍与王炜同行.6 月4日,我们乘坐
13 次沪京特快,比普通快车缩短两小时.这次是去中科院听哥伦比亚大学哥德 费尔德教授讲学,他是德国人,1967 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辗转 了伯克利、特拉维夫、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德克萨斯和哈佛等校以后,回母
1 杜维明(1940-),祖籍广东,出生于昆明.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留学.获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先是在普林斯顿和伯克利任教,1981 年回母校哈佛,担任东亚 语言和文明系主任.
106 校任教授.哥德费尔德后来曾获柯尔奖,那次主要介绍布朗 - 梯其马希筛法
2 . 我们在北京停留了十天. 那次除了我和王炜,还有北大潘承彪师叔的三位弟子贾朝华、张益唐和罗 文智,数学所王元先生的学生张寿武.说到朝华,他后来与我交往甚密,尤其 是他任《中国数学会通讯》常务副主编期间,频频催稿,并亲自润色,促成我 笔下的数学人物一个个诞生,才有了《数学传奇》这本书.再后来,他与我同 为《数学文化》杂志编委,每年夏天见面,来往交流就更多了,他对老北京、 围棋、美食颇有研究.朝华的微信名为京城潮叔,作为曾经的全国青联委员, 偶尔会与我们分享歌唱家彭丽媛委员的点滴轶事. 朝华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因为父母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工作(父亲在解放 军通讯工程学院任系主任) ,他由上海的外婆和宁波鄞县的太外婆轮流抚养. 十一岁那年,他被母亲领回家,从此住在北京.七七年他上了北京邮电学院, 毕业后考入北大读研,成为潘师叔的大弟子.博士毕业后他又到数学所跟王元 做博士后,留所至今.朝华曾在小区间的素数分布等多个经典问题上取得世界 领先的成果, 与英国大数论学家希斯 - 布朗合作, 在德国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和英国《伦敦数学会会刊》等名刊发表论文. 罗文智与朝华同年同月生,两人生日只差八天.他是南京人,本科毕业于 中山大学,后来在北京联合大学工作过一年,再考入北大读研.文智和益唐都 只跟潘老师读完硕士,便出国留学了,两人先后获得鲁特格斯大学和普渡大学 的博士学位.文智的学业无疑更顺利一些,他的博士导师是名教授伊万尼奇, 后来又到普林斯顿跟萨那克做博士后,研究自守形式的解析和算术性质.文智 北大潘承彪先生的三个弟子贾朝华、张益唐、罗文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