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 2019-07-16 |
同乡|会, 密友|会, 联谊|会, 会中|有会;
演说|家, 评论|家, 股评|家, 家家|为钱. 2. 以二二三节拍为主, 辅之以二一节拍 (
5 ) 一位|爷爷|他姓顾,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 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 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 跑了|兔, 打翻|醋, 醋湿|布. 这些顺口溜凭借其特有的节奏感, 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而节奏也使这些顺口溜的结构定 型, 排列整齐.这一特点在帮助学生记忆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 手法灵活、 生动形象 顺口溜作为人民口头传颂的文学形式, 大多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 手法, 语言生动形象, 诙谐风趣.例如: (
6 ) 一生平平高又高, 二声就像上山坡, 三声下坡又上坡, 四声直往下坡跑. (
7 ) 小u很骄傲, 眼睛往上瞧, 大y帮助它, 摘掉骄傲帽. (
8 ) 台上讲话如孔繁森, 台下做事像王宝森, 见了群众似泰森, 见了领导像和|. 这几则顺口溜运用了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等修辞手法.例(
6 ) 和例(
7 ) 这两个例子利用比喻和拟人的 修辞手法, 将声调和字母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有助于帮助记忆, 提升趣 味, 增强学习效果.例(
8 ) 利用比喻和对偶的手法, 把时下一些官员的丑陋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犀利而引人 深思. 顺口溜的这种语言特色使其充满了生动性和趣味性.顺口溜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现出其神采和魅力的同 时, 也显现出其背后的人民群众驾驭语言的博大智慧.顺口溜因此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成为重要的语文 课程资源. ( 三) 内容多样、 富有人文内涵 顺口溜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 能长久以来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人民群众不断赋予其新的时 代内容.顺口溜产生于民间, 势必跟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例如: (
9 ) 《 河南十大怪》 郑州商场扎堆盖 , 开封古城摞起来;
洛阳水席水做菜 , 天井窑院地下开;
中字说的真不赖 , 少林太极最叫卖;
豫剧老少都喜爱 , 遍地文物脚下踩;
3 5 第3 4卷( 总第3
0 4期) 高正: 试论顺口溜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寻根问祖河南拜 , 烩面吃出几大派. (
1 0 ) 《 老槐树》 椿树椿, 槐树槐, 槐树底下搭戏台, 人家的闺女都来了, 咱家的闺女还不来, 说着说着来到了, 骑着马, 拿着鞭, 下面还落着一个小脚尖. 例(
9 ) 用生动的语言、 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河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从每句话里都能找到顺口溜所富含的社 会风貌和文化信息, 有郑州的商场、 开封的古城、 洛阳的水席、 地下的井窑、 多样的烩面等社会风情, 也有少 林、 太极、 豫剧等独特的文化印记.例(
1 0 ) 用欢快温馨的语调介绍了淳朴的乡土人情, 既有环境描写― ― ―槐 树下的大戏台, 又有故事情节― ― ―女儿回娘家, 还有人物形象― ― ―急切的母女, 描绘出一幅戏台下母女相见 的生动画面, 以及一个母亲想见到女儿的迫切心情.顺口溜作为中国不同地域底层民间的真实记录, 在人民 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涵盖了民间习俗、 生活方式、 风土人情和文化精神等, 是我们全面认 识民族历史、 掌握社会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