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19-07-16

2005 年11 月出版 阴司马家人 约翰 ・巴罗的科普书真的很 不错. 他的名字现在似乎是一个高 级科普的品牌,虽然他从来没有 在国内做过任何的广告. 所以,当我看到他的这本新 作―― ― 《艺术宇宙》 的时候, 买下 来的心情是―― ―毫不犹豫. 我一直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 读懂它, 从 《无之书: 万物由何而 生》 到 《不论: 科学的极限与极限 的科学》 再到 《大自然的常数: 从 开端到终点》 , 我早已经受了他那 种跳跃性思维的无数次磨炼.然 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的理解能 力, 或许说, 我以为他讨论的是科 学中的艺术. 这本书究竟说什么?难道是 时下流行的 宇宙艺术 ?在序言 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写作本书的 目的: 从一个科学家的视角, 去 审视通常被排除在科学研究范畴 以外的几件事物. 通常, 人们对这 些事物只是欣赏,而不作科学的 解释. 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差别, 狄拉克的话或许对我们有所帮 助: 当我写作时,我总是试图以 简洁的形式来表达艰深的思想. 但在诗歌里, 则恰恰想法. 也就 是说明,科学寻找的是隐藏在事 物背后普遍的规律,而艺术却追 求多样性, 不愿为规律所束缚.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在好奇 的驱使下所做的最独特的创造. 然而, 两者诞生伊始便开始分道 扬镳.艺术变得越来越主观和隐 晦, 并将现实世界丢给科学去研 究.一直以来, 我们都认为科学 与艺术是截然不同的, 却不曾想 过, 它们其实有着在某些意义上 同样的起源.举个不太恰当的例 子: 你看过关于遥远星系的美丽 照片吗?科学家和艺术家从中看 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科学家看到 的是数据,艺术家看到的是美 丽,这或许就可称为―― ― 同样 的起源 . 算盘和玫瑰能否兼得? 这是一 个很严肃的问题, 不过也许, 文艺 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已经用自己的 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什么? 达芬奇是天才, 不算? 那好, 看看作 者又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本书的结构并不很严谨, 约翰・巴罗如同中世纪的彩衣笛手, 引导我们从观察事物的视角入 手,然后探索物体的体积与生命 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接着带领 我们飞向恒星,揭开宇宙万物如 何影响地球生命的外在和内在因 素,最后又从色彩的认知转向对 声音感受的探求.他只想告诉我 们一点:科学与艺术 本是同根 生, 相煎何太急? 能像他这样坦然面对科学与 艺术冲突的科学家少之又少. 作为一名宇宙学家,在本书 中, 约翰 ・ 巴罗还是运用了大量的 篇幅讨论 我们的宇宙 对人类的 影响,从月球到太阳一直到地球 的本身.诸如此类的问题书中随 处可见: 如果没有月球会如何? 如 果地球自转快一些会如何? (地球 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 多.) 如果没有四季交替 (黄赤道 倾角的贡献) 会如何? 近距离的超 新星爆发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宇宙的巨大与古老和生命 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太阳…… (呃,作者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我 想我也不该问这个问题!) 当然, 作者还是个杂家,在书中引用了 大量同宇宙学无关的资料,包括 绘画、 文学、 生物以及音乐等等一 切对他来说能用上的材料. 对于这些欧美的科学家们, 我总是很诧异,这帮家伙的生活 可真够悠闲, 除去研究与教学, 竟 然还有心思去琢磨那些和自己本 职工作毫无关系的东西,然后写 两本很有些哲学意味的所谓的高 级科普,甚至是写几部歌剧(约翰・巴罗是获奖舞台剧 Infinities 的作者) , 最后出版赚钱.我不知 道这和他们的职称评定有没有关 系,但据说阿西莫夫就是靠自己 的科普作品以及科幻小说才保留 了生物学副教授的席位,甚至后 来晋升到了教授. 当然, 也许他是 特例. 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进行 讨论的科普书籍,无论在国内还 是在国外都比较少见.此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