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865397499 | 2019-07-17 |
10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责编 陈培营 校对 王玉萍 电话56568179 E-mail: zzrbbjzx@163.
com 理论杨贵老人走了, 半个世纪前带领林县 人民在巍巍太行崇山峻岭中建成 人工天 河 的老人走了.人们以无尽的怀念, 仰 望着这一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永恒的精 神坐标, 叙说着杨贵和红旗渠这一图存图 强、 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 古有都江堰, 今有红旗渠;
古有李冰, 今有杨贵.讲红旗渠、 讲红旗渠精神, 都 不能不讲杨贵.那么, 杨贵身上到底有哪 些难能可贵的地方呢? 杨贵的可贵之处一: 为了人民修渠, 依靠人民修渠 的人民情怀.新中国成立 前,林县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历史上禾枯苗焦、 十室九空、 人相食的记载触 目惊心.缺水,是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症结所在;
摆脱干旱缺水的煎熬,是全县父老乡亲的迫切期待.杨贵牢记党的宗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带领县委一班人走村串户,问计于民,林县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条沟,都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足迹.杨贵先后在500 多个村庄蹲过点,在1000 多户农家吃住过,他既实地考察各村镇缺水的状况,又注意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治水经验, 进而大胆提出了 劈开太 行山、 引漳入林 的方案. 脚下有多少泥 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杨贵以造福全县人民为最大政绩,讲出的话掷地有声: 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 在当时的条件 下,干还是不干、大干还是小干、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经过全县范围内广泛深 入的大讨论,杨贵把县委的决策变成了全县干群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困难再大, 也要把人民 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修建红旗渠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就这样,1960 年的元宵节,杨贵率领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开进了莽莽太行. 杨贵说: 只要领导一心为人民, 就能 赢得万众一条心. 前后十年, 杨贵与修渠 群众同甘共苦, 遇到问题与群众商量, 碰 到困难向群众请教, 领导、 群众、 技术人员 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每一寸渠道、 每一 孔涵洞、 每一架渡槽、 每一座桥梁, 都浸润 着杨贵和全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3 万多 名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 基干民兵冲锋陷 阵, 夫妻并肩, 父子同行, 老中青三代前赴 后继, 参加过修渠的林县人达
30 多万, 终 于使全长
1500 公里的红旗渠在悬崖峭壁 上横空出世. 杨贵的可贵之处二: 靠着彻底的唯 物主义态度, 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的 坚强党性.杨贵在带领全县人民修建红 旗渠的过程中,从设想、勘察、决策到施工,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 始终, 对党忠诚、 为党分忧、 为党尽职、 为 民造福的坚强党性一以贯之.他敢于顶 住浮夸风、 实话实说, 为建设红旗渠预留 了基本的粮食储备,
1958 年 大跃进 , 浮 夸风刮得人们东倒西歪, 粮食产量虚报严 重;
杨贵坚持实事求是, 顶住重重压力, 既 不虚报也不瞒报, 始终坚持林县小麦亩产
114 斤.结果, 在不少地方因虚夸而被征 了过头粮的情况下, 林县除了安排好群众 口粮外, 还留有
3000 多万斤的储备粮, 这 是他们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敢 于向穷山恶水开战的重要底气所在. 杨贵善于拓宽思路,跨省寻找水源.起初, 杨贵提出蓄住天上水、 挖掘地下水、 利用河里水, 打了很多旱井, 修了几条水 渠和三座中型水库, 想以此结束林县缺水 的历史.1959 年的一场特大旱灾, 使这些 水利设施形同虚设, 境内河流全部断流, 逼着他们不得不跨省在毗邻的山西平顺 县找到漳河这个可靠的水源, 解决了红旗 渠的源头活水.正是带领干部群众修建 红旗渠的生动实践, 使杨贵的党性得到了 锤炼, 提升了他看问题的眼力、 辨是非的 脑力、 谋事业的能力、 敢创业的魄力和为 人民的定力. 杨贵的可贵之处三: 无私无畏、 敢想 敢干、 迎难而上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的 担当精神.红旗渠动工时, 正值我国三年 困难时期, 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封 锁、制裁,期间还经历了 文革 的曲折.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 杨贵挺身而出, 敢于担当责任, 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 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 以愚公移山的 毅力和坚持, 把使命放在心中, 把责任扛 在肩头, 敢打攻坚战, 迎着困难上, 领着全 县人民自力更生、 勤俭修渠, 逢山开路、 遇 水架桥,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干前人没 有干过的事.没有水泥自个儿烧, 没有炸 药自个儿造, 没有技术干中学, 没有水准 仪就用一脸盆水和一根管子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