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 2019-07-17 |
3 1971 年(从左至右)杨天成、唐有民、黎景辉、庄志达于耶鲁大学
4 数学文化/第2卷第2期20 组出成果,长人材,成为国内领先国 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团队,曹先生是功 不可没的. 在华东师大我认识了朱福祖先 生,他在浙大受学于曾炯之先生,曾 先生是我国最早在国际有名的代数数 学家之一,他留学德国哥廷根时是 Noether 女士的学生,如果追根溯源, 朱先生的学生如徐飞,江迪华等人可 以说是师承 Noether 女士了. 在上海这一个月里,我也为上海 师院(即今日现在的上海师范大学) 的孔仲文老师讲了同调代数,他们油 印了我为他们写的一份讲议,这时我 在上海遇见了南京的周伯勋教授,我 给了他这一份讲议,也跟他谈过同调 代数的教学问题. 在上海时,我曾想过去拜访复旦 大学数学系. 我念过他们老师所写的 《数学分析》 、 《常微分方程》 、 《数学物 理方程》 、 《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 和 《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 , 受益良多. 可惜在复旦没有相识的人,所以始终 没有成行. 八零年代初,北京大学的数学系 主任丁石孙教授请我去讲学一个月, 还是天天早上讲三小时.这次的题目 是:2*2 矩阵群上的自守表示.我讲 的是自守形式的分析理论,从实表示 的代数理论讲到迹公式.内容比较接 近调和分析,对来听讲的代数老师来 说是有点奇怪的. 事实上,到了七十年代,富立叶 分析里的李群无限维表示论,代数里 的代数几何、代数群、同调代数都已 被吸入了代数数论的骨肉里,对重拾 旧路的数论学家们来说全是陌路人, 有点相逢不相识的感觉. 这一回到北大也体会了他们的困 难.有一天,丁老师决定请我吃饭. 我们一行几个老师在丁先生带领下, 跑到北大附近一带公路上的一个饭馆. 饭馆没有门,坐下来眼前都是公路上 奔驰的大卡车,沙尘飞扬.我们坐下, 老师们便从他们带来的黑色小包里拿 出果汁、啤酒、让各人分用.物资供 应紧张,这些都是难得的东西,这样 吃了一顿宾主尽欢的午饭. 这次在北京,我很高兴遇到万哲 先先生和刘绍学先生,我念过万先生 的《李代数》 , 《典型群论》和刘先生 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泛代数》 . 这三次所介绍的部分内容都是第 一次在国内出现的,我每次都把所讲 的理论给了详细的证明. 在中山大学所讲的材料没有发表 (我在这时写了一本关于模型式理论的 书交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们并 没有出版这本书, 原稿也不知下落了) . 同调代数讲义也没有发表.在北大所 讲的部份内容分别写成《拓扑群引论》 (科学出版社,1991 年初版) 、 《二阶矩 阵群的表示与自守形式》 (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9 初版) .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则在多年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代 数群引论》 ,2006 年初版.我在此特别 向我的合作作者冯绪宁、蓝以中、陈 志杰、赵春来几位教授深表谢意,没 有他们的努力和王元先生、万哲先先 生、丁石孙先生、曹锡华先生、冯克 勤先生的支持,这几乎不可能出版成 功的! 这三次去国内教学时,我在香港 中文大学工作,我觉得到国内教学是 不受校方支持的. 在1983 年杨振宁先生在广州中山 大学建立一个研究所,支持理论物理, 数学和考古的研究.他的构思是这样 的,一方面像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般 运作,中山的教授可以向这个研究所 申请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希望把这 个研究所办得像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 院一样,中山的研究所将有一座好的 研究大楼,有良好的研究室以及有关 的研究设备. 我参加了这个研究所的 筹划,建立和运作,就当时国内形势, 这是一个新的尝试.譬如说,对教授 们来说,是怎样申请科研基金呢?对 研究所来说,是怎样组织评审呢?我 们要讲怎样建立一个在国外是常规, 在国内是全新的机制.当然,今日国 家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有晨 兴研究中心,中山研究所的制度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