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5天午托 | 2019-07-18 |
1993 足以证明纽约仍然是艺术世界几大中心里最自成一统和最自恋的,此番 开门喜迎 八方客 的确有颠覆性的意义.虽说如此,但在作品的选择上天平还是倾向了欧盟国家的 艺术家和那些按大家所熟悉的、经过市场认可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来自北京的关小 贡献了作品《纪录片:地心穿刺》(2012),她将改装过的相机脚架与带有手工痕迹的文 物式的物品并置,记录新科技-泛灵主义的兴起.印度艺术家Shreyas ? Karle取材于宝莱坞 的虚构世界,完成了一幅Daniel ?Spoerri式的作品《Museum ?Shop ?of ?Fetish ?Objects》 (2012) , 以一种狡黠的视角反观展览所在馆的 殊异化 倾向. 出生于格鲁吉亚的Ketuta ? Alexi-Meskishvili展出的是一组半抽象的照片,在这样一个绘画性抽象美明显缺失的展览 中一经出现就足以吸睛.虽然这些作品在执行和呈现层面做得很完美,但却没能将自己与 身处的大环境之间拉开足够的距离并上升到问题化的高度.目前,艺术家们正被日渐主流 的 全球当代艺术 这顶大帽子所扣住,很多作品的个性往往只用一般性或普适性的方式 予以呈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悖论. ? 二等奖(英文类)作品 (作者:安德鲁?韦纳 Andrew Weiner) 只有在第三个所谓 展中展 中这一矛盾才被重视,艺术家们经过深思熟虑,用丰富 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看了这部分作品,我可以想象将这届三年展重新策划成一个更为紧 凑、更有力量的展览,着重突出一部分艺术家的精彩之作,如某些以批判性的态度看待新 科技的作品.这就包括李燎的《消费》(2012),艺术家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 潜伏 工 作了五个星期,每天12个小时,赚来的钱刚够买一个本厂装配的iPad;
还包括Aleksandra ? Domanovic 的《SOHO(Substances ?of ?Human ?Origin)》(2015),艺术家为机器化的 人类编写了别样的家谱,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 贝尔格莱德之手 ,一种诞生于1960 年代的南斯拉夫的早期义肢;
以及Exterritory的《Image ? Blockade》(2014),讲的是 一个神经生物学实验项目,实验对象为以色列一家顶尖军事情报机构中拒服兵役者.(这 一作品在展馆中的陈列位置之偏反倒引起我的注意, 由于其对抗冲突感乃本届三年展之最, 遂被搁置于展馆最顶层的最远角.) ? 第二类我设想中应主推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以推知美学或叙事小品为主.这种手法并 不少见,尤其在欧洲,但潜力依然巨大.Nicholas ?Mangan的作品就是一例,他从一个石 灰岩尖顶的视角重新讲述了密克罗尼西亚有关资源开采的近代史(Nauru, ? Notes ? from ? a ? Cretaceous ?World, ?2009);
或者是Oliver ?Laric的作品,他在卡通形象的形体改变中发现 了相当程度的情感诉求,结合约会软件Tindr和职业 灵活性 的假象等当下语境给 变形 这一古典神话命题赋予了全新的阐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asim ?Magdy所带来的精彩 短片《The ? Dent》(2014),用寓言式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故事题材(马戏团大象)向Alexander ? Kluge致敬,内容还涉及生态和双年展化,以闪烁的、双重曝光的云彩、森林 和施工设备的影像呈现出来. ? 最后一类可以从本届三年展中挖掘出来的亮点是那些更具诗意的创作,对暧昧、虚构 和克制情有独钟.这种倾向在Olga ? Balema的无题作品中一览无遗,两个巨大的塑料囊中 装着生锈的钢筋,还可见腐烂的痕迹和水.相对于理解这貌似潮汐池和输液袋的半抽象、 半有机形态,被它们绊倒倒是容易得多.Kiluanji ?Kia ?Henda的照片将观念摄影和安哥拉传 统的sona绘画相结合,用一种克制和收敛的暗示来表现全球发展的兴衰起落(Rusty ? Mirage,The ?City ?Skyline, ?2013).本届三年展中最让人难忘的作品之一出自捷克艺术家 Eva ? Kotátková之手,作品名为《Not ? How ? People ? Move ? But ? What ? Moves ? Them》 ? (2013-至今).一堵大墙被艺术家以陶土、建筑装置、来源和用途均不明的金属丝线雕塑 所覆盖,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暧昧不明却颇具吸引力的生动画面.Eva在装置艺术前辈Jirí ? Kovanda和Rebecca ? Horn的风格基础上求新求变,不仅故事更有看头,也更突出了身体 受限、移动不便的主题.在这样的观展瞬间, 环绕观众 一词才有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遗憾的是,在本届三年展中未能贯穿始终.这并不是一个靠模仿复制的文化基因,也不是 二等奖(英文类)作品 (作者:安德鲁?韦纳 Andrew Weiner) 一个品牌,它已成为一个问题,一声号令,更是下次出发的起点. ? (本文译者:洪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