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9-09-23
在社会行为中, 古人通常把 职业、 职责、 职守中应该做的事 叫作正事, 正事之外的活动则称 为余事, 如工作之余的琴棋书 画、 诗文歌舞、 健身练功或者收 藏、 集邮、 打牌、 垂钓等.

我们常 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许多声 名远播的人, 其造就并非来自正 事, 而是正事之外的一番作为. 在我国古代, 那些名气很大 的书画家、 文学家, 其正事大多 在官场. 他们通过科考入仕, 在 为朝廷效力之余, 一般都有诗文 翰墨方面的雅好. 在有些人那 里, 余事上的名气反倒盖过了正 事. 如, 提起屈原、 钟繇、 顾恺之、 王羲之、 颜真卿、 米芾这些名字,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艺术, 而不是政绩. 但从史书记载来 看, 他们都做过大小不等的官, 有的还带兵打仗立过战功. 创立 楚辞文体的屈原, 是楚怀王时期 的三闾大夫;

以真书冠绝于世的 钟繇, 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太傅;

极擅人物绘画的顾恺之, 在东晋 曾任参军、 散骑常侍等职;

被称 为书圣的王羲之, 在东晋官拜右 将军;

楷书四大家 之一的颜真 卿, 曾领兵平定过叛乱, 唐代宗 时官至吏部尚书、 太子太师;

书 画自成一家的米芾, 在北宋曾任 校书郎、 礼部员外郎. 他们之所 以作为文人而不是官吏长期留 存于后人的记忆里, 这与国人崇 尚翰墨的古风、 看重文化的理念 有很大关系. 古代人自小就要教 习诗文书画, 一生都与笔墨纸砚 相伴, 诗书继世长 的理念源远 流长. 后世对历史人物文化身 份、 艺术造就的认同, 往往超过 其社会地位、 政治作为. 这种正事不名余事出名的 现象, 在那些君临天下的一号人 物身上也有表现. 南唐后主李 煜, 政事颇为不通, 短暂的政治 生涯可用六个字来概括: 荒唐、 昏庸、 屈辱, 是典型的 亡国之 君 , 但他写出来的词却是空前 绝后. 宋徽宗赵佶皇帝当得不怎 么样, 但对吹弹笙歌、 诗词曲赋 无不精擅, 书法绘画十分了得, 所创 瘦金书 更是一绝, 可以说 是艺术造诣最高的帝王. 其作品 《临唐怀素圣母帖》 , 在香港以

1 . 28亿港元成交, 创中国书法拍 卖世界纪录. 明熹宗朱由校不擅 治国, 对刀锯斧凿、 雕文镂花、 丹 青漆艺却得心应手, 技巧娴熟, 做起木匠活来废寝忘食, 几近痴 迷, 被人称作 木匠皇帝 . 这些 封建世袭制的产儿, 被推上王位 多少有些情非得已. 与前边提到 的文学艺术大家不同, 他们尽管 才艺表现非凡, 把余事做到了极 致, 但作为一国之君, 置社稷民 生于不顾, 却因有失大德而为世 人所诟病. 与上述事例相比, 辛弃疾的 作为则更加典型. 在辛弃疾眼 中, 横刀立马、 保家卫国才是自 己的正事, 至于饮酒赋诗之类的 能耐, 不过是闲情逸致而已. 所谓 少年横槊, 气凭陵, 酒圣诗豪 余事 . 他矢志以武立身, 一生属 意沙场, 积极加入义军, 并主动 建议朝廷厉兵秣马, 做好收复中 原长期准备. 但是, 即便他把 栏 杆拍遍 , 也没能得到南宋朝廷 的重用, 只好以赋诗填词来怀念 激情燃烧的岁月, 表达杀敌报国 之情. 有意于正事却屡遭失意, 无奈之下的余事却造就了开一 代词风的伟大词人. 人生余事亦风流的现象并 非个案, 因而也值得我们思索一 番. 人来天地间, 所要经历的无 非是正事与余事两端. 正事是生 存必需, 否则衣食何来? 余事是 从心所欲, 否则活得太累. 两者 若能重合, 自是求之不得;

若有 冲突, 则要权衡轻重, 尽可能使 正事与余事相得益彰. 作为报 业运营商, 董桥曾坦言, 做报 纸是我的职业, 写作是我的事 业. 但人还是要有一份职业才 行, 毕竟我要养家. 但读书和写 作,对我来说,那是毕生的事业. 扪心自问, 或留心看看身 边, 你就会认同董先生所言非 虚, 像他那样正事余事兼顾的人 很多. 当然,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应在干好正事的基础上发展业 余爱好, 否则, 既对不起家庭也 有负于社会. 父亲七十九岁那年把承包 的十亩土地转手给别人, 自己只 留下了二分菜园. 这便是告诉村 人, 他将成为一个半脱产的农民 了. 父亲十四岁外出扛活, 扛到 二十三岁, 后来参加部队, 打了 三年解放战争, 左臂伤残, 带着 二等甲级残废的荣誉复员回了 村. 回家几十年, 做了几十年的 大队书记. 老了, 赶上生产责任 制, 他一下承包了十亩地. 这一 种就是十九年. 只留二分菜园, 对一个老农 民来说, 就可以摆弄得周周到 到, 除了自家吃的蔬菜, 还可以 供给在外工作的儿女. 父亲积攒 了齐全的农具, 诸如犁具、 耙、 小 铁车、 耧、 大小柳条筐、 脱粒机等 等, 堆放在空房子里. 随着日子 的流逝, 各种农具在邻居不时借 还间, 也在不断地减少. 少了, 父 亲也不追究. 我们兄妹都在外 面, 铁了心不会再扎根农村, 留 着这些农具除了挤占地方, 没有 任何实用价值. 一件件给了邻 居, 是最好的归宿. 但是, 挂在房檐下的三锸 镢、 锄、 镰、 铁锨等几样家伙什, 那是不能丢失的, 虽然年轻人不 用了, 但是父亲年年要用. 在管理大片农田时, 父亲从 来不打除草剂. 一开春, 下了种, 地里草芽儿冒头了, 闲散时候, 他就会扛着锄头去地里锄草. 隔 个十天半月, 父亲把十亩地锄一 遍, 地里草刺儿不见. 只要进了 我家的农田, 你看看吧, 就如刚 理了发的小伙子, 干干净净地放 着光. 有人打趣父亲说, 你把地 当成了老婆呀, 天天摆弄得这么 仔细. 父亲闷声闷气地说, 伺候地 比伺候老婆都要上心, 你要不时 地给它松松筋骨、 修理修理毛 发, 要不它会生病的. 说起来谁 都不信, 要是春脖子长, 父亲会 拿着锸镢去刨地, 不用犁具耕, 说刨出的地保墒, 泥土颗粒匀 和, 适合庄稼生长. 庄稼长起来 了, 父亲扛着锄头, 天天在地里 盯着旺盛的小草, 一春竟能磨掉 一个锄头, 年年换一把新的. 虽 说父亲左臂被炮弹炸伤了, 但父 亲用右臂可以应付庄稼地里的 所有农活. 如今墙上挂着的锄头, 除了 二分菜园用一用, 大部分时间呆 在屋檐下, 静静地看着院子里的 一切. 父亲锄完菜园里的草, 蹲 在院子里, 把锄头擦拭得没有一 点泥, 然后用布抹一遍, 再郑重 地挂在屋檐下的钩子上. 几天过 去, 锄头不亮了. 父亲习惯地再 拿下来, 用抹布擦擦, 再次让它 发光. 挂上去, 那就是一面小镜 子, 整个院子里熠熠生辉. 过了几年, 父亲的这把锄头 仍然在屋檐下挂着, 他会自言自 语地说, 唉, 可惜了! 锄头不见泥 土, 它就生锈了, 就软了. 有一天, 我听到了 可惜 二字, 问父亲. 父亲说, 你看一把好 锄头, 就这样闲着, 它跟人一样, 憋闷得慌. 你们呀, 不知道锄头 的好处. 你看如今的年轻人, 谁 还使锄头呢? 光知道打药, 把地 都药死了. 有几次, 邻居菜园里长满了 草, 打药怕污染了自家吃的蔬 菜, 就来借锄头. 锄完后送回来, 满锄头泥土, 仿佛一个泥人. 父亲心疼地摸着锄头, 对来 人说, 你以后使完锄头, 赶紧把 它擦光了. 要不, 就不要来借了. 借锄人很尴尬. 父亲没看来人, 蹲下, 用手 抹着锄头. 再用抹布擦净了上面 的泥尘, 挂在屋檐下, 对着锄头 仔细端详. 今年开春, 我回家, 看见九 十三岁的父亲坐在院子里, 手里 拿着那把锄头, 擦拭着上面的锈 迹. 虽然拿不动锄头了, 但是父 亲依然会把锄头擦得铮亮, 好像 他又要上山了, 时光又回到了几 十年前. 王兆贵正事与余事有所思从余嘉音教授的回忆录里 得知, 济南后坡街上藏........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