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ieth | 2019-08-10 |
盖江河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十分之七以上.如无载水之江河海洋,即不成 其为地球;
地球如果无水,一切生物和人类即无法生存;
自古及今,水乃不 可须臾离者.固然水之为害也,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漂没生命财产,数以 亿计.然若禾苗无水,必至枯槁;
厂矿无水,必将停产;
土地无水,沃壤亦 将成为沙漠.是则对于水,务在治之得法,去害为利而已.所以古今中外, 莫不以治水为经国大计.职是之故,关于水之记载,不绝于书. 我国古有桑钦之《水经》,载水流一百三十七条,注之者有郭璞、郦道 元两家.郭注久佚.郦之《水经注》载水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抑且沿流之山 陵川泽,城池关隘,名胜古迹,莫不备载.览郦注者不仅可以知水流之支分 派别,亦且可以兼知该处之人文史地,鉴住知今,乡所裨益.因此,斯书自 宋版以来,有多种版本,笺校讨论者颇不乏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 类收有郦氏《水经注》三种版本:一为《永乐大典》本.二为清朝沈炳巽所 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本,沈氏据明朝嘉靖时黄省曾本加以注释厘订. 三为情朝赵一清所撰《水经注释》四十卷、《刊误》十二卷本,赵氏采全祖 望氏之说撰成.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载有郦注多种刊本跋文:
一、《宋刊水经 注残本跋》,此为南宋初刊本,残存十一卷有奇.
二、《永乐大典本水经注 跋》,王氏唯见河水至丹水二十卷,虽知有张穆所校《大典》本全书,而未 及见.
三、《明抄本水经注跋》,此本为海盐朱氏所藏,与宋残本及吴门顾 氏所藏明影宋抄本行款并同.
四、《朱谋 水经注笺跋》,为明代朱谋 所 校笺,王氏谓朱用吴 《古今逸史》本为底本而校笺者.
五、《孙潜夫校水 经注残本跋》.
六、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略言戴震校本奄有诸家之胜, 而尽掠诸家厘订之功为己功,语婉而责深.王氏在诸种版本跋语中还言及柳 大中本、归震川本、赵清常本,全谢山本等,就不列举.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史部地理类,载有郦氏《水经注》八种版本:
一、《水经注》四十卷,宋刊本,仅存十二卷,其中还有缺页.案此即王国 维所言宋刊残本十一卷有奇者.
二、《水经注》四十卷,明嘉靖十三年黄省 曾刊本.
三、《水经注》四十卷,明崇祯二年武林严忍公刊本.
四、《水经 注》四十卷.清康熙时项s刊本,有何焯校记.
五、《水经注》四十卷,明 写本,韩渌卿应陛手校,据朱谋 本.
六、《水经注笺》四十卷,明朱谋 撰,万历四十三年李长度刊本.
七、《水经注》四十卷,明朱谋 撰,万历 四十三年李长庚刊本,孙潜、袁廷手校并跋.
八、《水经注释》四十卷, 首一卷、附录二卷、《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清赵一清撰,乾隆五十一年 赵一清小山堂刊本.案此当即《四库全书总目》所载之第三种刊本.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地理类,载有郦注明刊本四种.
一、 《水 经注》四十卷,明吴g校刻本.此即《古今逸史》本.
二、《水经注》四十 卷,明崇祯时刻本,有评阅者姓氏页,载钟惺伯敬、朱之臣无易、谭元春友 夏等人.案此即傅增湘所言崇祯二年武林严忍公刊本.
三、《水经注笺》四 十卷,明万历间(四十三年)刻本,明李长庚订,朱谋 笺,孙汝澄、李克 家同校,有李长庚、黄省曾及朱谋 诸人之序.
四、《水经住笺》四十卷, 订、笺、校者皆同上,唯仅载李长庚序.案此
三、四两种版本,与上述《藏 园群书经眼录》
六、七两种版本同出一源,即为朱谋 笺校本. 合以上诸书所载,宋刊残本以下,郦氏《水经注》旧本有《永乐大典》 本、明吴g 《古今逸史》本、明黄省曾本、明朱谋 本、明抄本 (抄自宋本)、 明严忍公刊本、清沈炳巽本(承明黄省曾本而来)、清赵一清本、清全祖望 本、清聚珍版戴震本等,此皆当时所称善本.惟宋刊残本仅十一卷有奇,王 国维所见《永乐大典》本仅二十卷,孙潜夫、袁寿阶校本亦只存十五卷,皆 为残缺不全之本.而聚珍版戴氏本又有掠人之美之嫌,故王国维氏以为不得 不推明抄本为旧本第一.朱谋 《水经注笺》有大功于郦书,亦其次也. 及至近代,有王先谦之《水经注》合校本,有杨守敬及其弟子熊会贞之 《水经注疏》及《水经注图》,近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以明朱谋 《水 经注笺》为底本之王国维《水经注校》,是则致力于郦注者,盖时有人在. 而王先谦之《合校水经注》,吸取诸家之长,集其大成,岂非善之善者乎! 岳麓书社以王先谦合校本之善也,即据此本为底本,将郦注原文校点出 版,收入《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管巧灵编辑属书数言于卷首.我闻之而欣 然命笔.盖岳麓书社出版本地学者手校之古典名著,光大学术,实为盛世盛 举,孰曰不宜!不仅此也,即此新出善本,再览一遍古代水道变迁与沿流城 垒盛衰之迹及其所以然,鉴往思来,岂不大有助于地平天成之道乎!故略举 《四库全书总目》以来诸书所载《水经注》之若干版本,以见古籍传布之非 易,亟求所以珍惜与应用之方,则《水经注》历世校订者之功为不虚费,抑 亦重版此书莫大之幸焉.甲戌年孟夏之月韩国磐志于老榕书屋. 郦道元水经注原序 《序》曰:《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 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 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能 恻其渊冲,而尽其鸿深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
《地理志》其 所录,简而不周;
《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
都赋所述,裁不宣 意;
《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 今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仿佛前闻, 不能不犹深屏营也.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 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人伤其孤陋;
捐丧辞 书,达土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 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 《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 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 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芒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 殊名异目,世乃不同.川渠隐显,书图自负,或乱流而摄诡号,或直绝而生 通称,在诸交奇,洄湍决,躔络枝烦,条贯系夥.《十二经》通,尚或难 言,轻流细漾,固难辨究,正可自献径见之心,备陈舆徒之说,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所以撰证本《经》,附其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寻省之易. 水经注 卷一河水昆仑墟在西北,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
二曰玄圃,一名阆风;
上曰层城,一名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
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 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 里西土之数.自宗周e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 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 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切.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 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水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 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 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 《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五害之属, 水最为大.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
引他水入于 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 《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 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读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 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读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 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沫扬奔.《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 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东北陬, 《山海经》曰:昆仑虚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河出昆 仑虚,色白;
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 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 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且,桃花水至则 河决,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 盟律、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 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余案 《风 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亦 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 焉.《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纤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