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2019-08-10
收稿日期 : 201418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日韩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 (08JJD730051) 作者简介 : 陈坚(1966 - ) , 男,浙江临海人 , 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 哲学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从事佛 教、中国哲学和中西宗教比较方面的研究 .

① 虽然历史上关于 三皇五帝 的具体所指 , 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 但伏羲氏却是 三皇 中的 常客 . 第29 卷第

2 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3月Vol . 29No .

2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r畅2014 观 : 作为一个佛学概念 陈坚(山东大学 哲学系 ,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中国文化从作为 群经之首 的周易到从印度传来而后中国化了的佛教 , 都是以 观 而不是 听 为方法来建构的 . 就佛教而言 , 观世音菩萨就是 观 这种方法的化身 , 而中国佛教中的 千手千眼观音 , 其中的 千眼 乃是象征着佛教多种多样的 观 . 虽然在佛教中 观 的方法林林总 总,但不管是什么样的 观 , 最终都要归结到 观心 , 也就是天台宗所倡导的 观一念心 . 关键词 : 观;

佛教 ;

观世音 ;

观心 中图分类号 : B9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3571(2014)020307 作为大学 中国哲学史 课程的经典教材 , 由冯 达文 、 郭齐勇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向 读者展示了中国哲学长河浩浩荡荡绵延五千年时而 激流时而静水有浪花有倒映的宏大画面 , 而其源头 则被上溯至 三皇五帝 . 三皇五帝 虽然是传说而 非信史 , 但在两位主编看来 , 其所 提供的文化意蕴 和所 显示的人文价值 却构成了中国哲学日后发展 的基本语境 , 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思想范式 , 总之是为 中国哲学定了 调 , 而且 三皇五帝 各定各的 调 , 我们现在且看作为 三皇 之一的伏羲氏 ① 所定的 调 . 伏羲氏也就是易传 ・ 系辞下中所说的 包 牺氏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 则观法于地 ,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卦 , 以通神明之德 , 以类 万物之情 . [1]533 对于伏羲氏 始作八卦 这个传说 , 两位主编在 解读中有这样的看法 , 即 伏羲作为'

人王'

, 他创设 八卦的智慧并没有被理解为来自对神的启示的 '

听'

, 而是来自他自己对天与地 、身与物的'

观'

. '

观'

的文化传统与'

听'

的文化传统的区别 , 表征着 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2]5 , 而作 为这种 重理性 的 观 的文化传统的一个辅证 , 还 值得注意的 , 是殷人的卜问方式 : 首先由贞问者向上 帝作祷告 , 然后用火烧烤龟甲骨或猪牛等的肩胛骨 , 再由巫师通过辨认骨面的裂纹判认上帝的意旨 , 这里,领受上帝意旨的途径是占卜者的'

观'

与'

看'

, 而 不是'

听'

. 显然 , 没有'

创世'

的观念 , 没有'

听'

的观 念,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源头开启的实为一'

理性'

走向 [2]13 ――― 中国上古 观 文化的这一理性走向 从伏羲氏的 始作八卦 经殷人的占卜一路向下一直 通到中国佛教 .

一、金刚经 : 从 如是我闻 到 作如是观 中国佛教是以佛经的汉译开其宏大之篇幅的 . 汉译佛经林林总总 、 汗牛充栋 , 但自古至今在中国流 传最广 、 名气最大的非金刚经莫属 . 不过 , 一般人 对于金刚经虽然耳熟但却不一定能详 , 我这里不 妨就借着本文的语境来谈谈金刚经是如何处理 听 与 观 这个问题的 . 我们都知道 , 金刚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空宗 的著名经典 , 既然是印度的 , 那其中肯定就会有印 度文化的因子 . 印度文化乃是印度教以及作为其 前身的婆罗门教的文化 . 婆罗门教虽然不像西方 的基督宗教那样信仰唯一神 , 而是崇拜梵天 、毗湿 奴和湿婆三位大神 , 但它在宗教 运作 方式上却 与后者一样 , 也是去 听 神的启示和教诲 . 当然 , ・

0 3 ・ 印度婆罗门教和西方基督宗教的这种 宗教同构 亦有人种学上的某种渊源 , 因为创立婆罗门教的 是公元前

20 世纪中叶从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 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了当地土著达罗毗荼 人的雅利安人 , 而雅利安人与西方 (欧洲)的白种 人同属于高加索人种 , 两者在语言上亦同属于印 欧语系 . 既然同种亦同语 , 那么其在在宗教上的 同构 夫复何怪哉 ? 要知道 , 任何宗教都要受到 其所产生于其中的种族(民族)和所使用的语言的 深刻影响 . 佛教虽然在印度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对派而 存在 , 但其思想 ――― 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 依 然还是充分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观念和术语 , 并在 后者的基础上有所引申 , 当然有时亦对后者作重 新诠释 , 比如就 听 而言 , 佛教也像婆罗门教一样 很是重视 , 你看 , 所有佛经皆以 如是我闻 开头 ① . 所谓 如是我闻 , 意思就是我听佛这样说的 , 它表 明了佛经的来源 , 即佛经乃是佛弟子回忆听佛所 说而记载 结集 ② 起来的 , 比如 , 就金刚经而言 , 听佛说法的有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 , 其中有 一个叫须菩提的 , 也就是后来成了佛的十大弟子 之一的被誉为 解空第一 的那个须菩提 , 在大众 中,即从座起 , 偏袒右肩 , 右膝着地 , 合掌恭敬而白 佛言 : '

希有世尊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 善付嘱诸菩 萨.世尊 , 善男子 、善女人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 , 应云何住 ? 云何降服其心 ? '

佛言 : '

善哉 ! 善哉 ! 须菩提 ,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 善 付嘱诸菩萨 , 汝今谛听 ,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 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应如是住 , 如是降 伏其心 . '

'

唯然 , 世尊 ! 愿乐欲闻'

③ ――― 这是须 菩提代表大家向佛( 如来 和 世尊 都是佛的称 号)表了个愿意且乐于听佛说法的明确态度 , 正是 在这个态度的保证下 , 佛说了金刚经 . 在金刚 经中 , 佛谈了如何通过不著相而达到 空 并从而 降伏其心 的一套佛学道理 , 这套佛学道理 , 如果 长话短说 , 那么该经中的两 个 四句偈 便足以 概括 . 什么是 四句偈 呢? 四句偈 是印度佛经中一 个完整的最小的意义单位 . 印度佛经的文体原本都 是像诗歌一样的表现为句 、偈 、品 、经四层结构的偈 颂体 , 其中四句构成一偈 , 若干偈构成一品 , 若干品 构成一经 , 但是在佛经汉译的过程中 , 译经家们往往 为了最大限度地明确表意而在意译的基础上把浓缩 的偈颂体改成了平白的散文体 , 从而消解了偈颂体 这种形式 , 但有时也会保留一些重要的能够有效体 现经文主题的偈颂 , 如金刚经中就保留了两个 四 句偈 , 其中一个在该经的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分 , 曰(以下简称 见如来偈 ) : 若以色见我 , 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 能见如来 . 另一个在该经的最后一品 , 也就是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 曰(以下简称 有为法偈 ) : 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 应 作如是观 . 我们读金刚经 , 发现经中有六处虽然措辞不完 全一样但含义基本相同地提到仅仅 受持四句偈 并 为他人说 就与受持整部金刚经并 为他人说 有 着同样的福德或功德 , 如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中说 : 须菩提 , 于意云何 ?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以用布施 , 是人所得福德 , 宁为多不 ? 须菩 提言 : 甚多 , 世尊 , 何以故 ? 是福德即非福德 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若复有人 , 于此经中 受持 , 乃至四句偈等 , 为他人说 , 其福胜彼 . 又,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中说 : 须菩提 ,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 如是沙等恒 河,于意云何 ?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须菩提 言: 甚多 , 世尊 ,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 何况其 沙? 须菩提 , 我今实言告汝 , 若有善男子 、 善女 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 以用 布施 , 得福多不 ? 须菩提言 : 甚多 , 世尊 ! 佛告 须菩提 : 若善男子 、 善女人 , 于此经中 , 乃至受 ・

1 3 ・ 陈坚 : 观 : 作为一个佛学概念 ① ② ③ 有些在中国佛教史早期翻译的佛经 , 如东晋昙无兰 (Dharmaraksla , 生卒不详 )译的佛说四泥犁经 , 其开头是 闻如是 而不是 如是我 闻 , 当然 , 两者的含义是一样 . 另外 , 像四十二章经 、心经那样的摘录佛经 , 其开头并没有 如是我闻 或 闻如是 . 结集 是佛经的产生方式 . 结集二字包含有编辑的意思 , 而古来翻译法师使用'

结集'

的词语 , 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会诵佛说过的遗教 , 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