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zqmzc | 2019-10-12 |
58. No.
6 Nov.
2005 .
714 ~
717 收稿日期 :
2005 -06-25 中国哲学 论谭戒甫先生治墨学之道 罗运环(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 作者简介] 罗运环( 1951- ) ,男, 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 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 、 中国地域文化( 楚 文化) 、 古文字研究. [ 摘要] 谭戒甫先生几乎毕生从事《墨经》研究 ,旁及诸子其他 、 楚辞、金文 ,著作甚丰 ,成 绩卓著.所著《墨辨发微》等墨学著作,构建了谭氏墨学体系 ,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 地位 .谭先生成功的奥秘主要是 : 一 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而后止 ;
二 取重于辩学 , 穷神殚智 与 两个发现 ;
三 学过电机工程的基础 加上 涉猎旁门杂术 .此外, 学问无穷 尽,不断地提高自我 ,实现自我学术升华 ,这也是谭先生在数十年中的亲身体验 . [ 关键词] 谭戒甫 ;
墨学 ;
体系;
治学之道 [ 中图分类号] B22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881X( 2005)
06 -0714-04 作为学者,著书立说,勤奋终生 ,无不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流芳百世.然能如愿者罕见,谭戒甫先生则是 位幸运者.诚如中华书局编辑部所云: 谭戒甫先生几乎毕生从事《墨经》研究,成绩卓著 [ 1] ( 第1页).先 后著有《墨经易解》 、 《墨辨发微》、 《墨经分类译注》等墨学著作,构建了谭氏墨学体系.旁及诸子其他、楚辞、 金文,著作甚丰[ 2] ( 第324 页).其中所著《墨辩发微》及其姊妹篇《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是其治墨学的代 表作.此二书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继而转由中华书局再版 ,并收入《新编诸子集成》, 不断重印,流传后 世,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 3] ( B3 学术版).谭先生成功的奥秘,就是 真积力久则入 .
一、 困惑 、 兴趣 , 真积力久则入 谭戒甫先生(
1887 -1974) ,湖南省湘乡县( 今涟源县) 人 ,武汉大学教授 .曾任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 教师 ,西北大学 、 西北师范学院 、 贵州大学、 贵阳师范学院、 之江大学等大学教授 ,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 中文系系主任.先生治墨学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其父生平讲求朱、王子之学, 言行不苟, 然颇过于拘 谨,先生自小即深受其父的影响.其父常引曾国藩 以儒家治身 ,以道家治心, 以墨家治事 的话教育先 生[ 4] ( 第1页),所以先生后来爱好周秦诸子并对于周秦诸子颇多研究.十二三岁 ,在其先祖墓庐读书 ,墓 庐内藏有周秦诸子书 .先生曾读过《墨子》各种, 每遇谈名理处即难懂 ,常感困惑 .十五六岁时, 其父延 请其六舅颜畏庵师主讲, 理解亦进 .未几,到长沙 ,考入游学预备科英语班, 专门学习外文 、 数、理、化和 论理学 等功课 ,为研读《墨经》初步奠定了基础.1906 年 ,预科停办, 学途屡梗, 因锐意自学 ,购得王壬 秋《墨子注》 、 曹镜初《墨子笺》 ,反复研读, 遂对《墨经》的兴趣独为浓厚.1909 年, 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 堂( 今上海交通大学) ,学电机工程 .为研究《墨经》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 辛亥革命间 ,先生寓居南京陈 ,时向往印度因明学 ,闻杨仁山长老( 清末佛学大师 ,久任南京佛 第6期罗运环: 论谭戒甫先生治墨学之道 学会会长) 由日本抄回很多中国久已失传的佛书, 并设金陵刻经处翻版流通 ,前往购得唐义净译的《因明 正理门论》及玄奘译 、 窥基疏的《因明入正理论》 .1912 年在长沙任教,先生利用课余时间研读此因明二 书.同时 ,又购得严几道所译的《名学浅说》和《穆勒名学》二书, 相互参照, 所得启发甚多 .
1914 年 ,章行严先生主办《甲寅》杂志, 先生获读《章氏墨学》 .章氏善谈逻辑 ,能汇《墨经》为一炉, 见解深刻 ,当时对先生影响很大.稍后 ,认识渐进 ,发现章氏墨学不涉及因明,意若未惬.先生认为 : 逻辑、 因明与墨辩三学当鼎足并峙 , 而墨辩与因明尤为接近 , 不独理论多同 , 即论式组织亦多符合 [ 1] ( 第202 页).从此,先生意欲与章氏墨学相抗衡,遂不再步章氏后尘,立志要钻入因明学.
1918 年 ,先生的《墨经长笺》编成 ,里面颇杂有未成熟的因明论法作为比附;
但到
1921 年, 见解渐 深.于是 ,用《墨经》的《小取》前三章和《大取》末一章为基础 ,复引 经说 中比较明确的论式为例证 ,撰成《墨辩轨范》一文.又先后撰成《经说释例》 、 《论式源流》、 《三辩义例》 、 《辞过义例》 、 《类物明例》各篇, 而先生的墨学体系也就基本形成.先生治《墨经》甚久 ,虽牵于人事, 不时辍作, 而方寸之际,实未尝一日 或忘 .即使遭到挫折也从不气馁.《墨辩轨范》初成时 ,先生曾就正于其舅父颜息庵先生 、 宝庆石苍石先 生,二位先生皆谓: 此( 墨辩) 与因明、 逻辑,鼎足而三 ,应为举世公有之学 ,可与世人共究之.恐非一人 之力所能胜耳;
盍寄刊沪报,庶来纠评乎 ? [ 5] ( 第497 页) 先生深受鼓励.于是 ,摘抄《小取》前二章所论辩 术各节目 ,命曰《墨辩大纲》 ,邮付《学衡杂志》 , 希望能够发表 .不意迟延数月, 未见刊登.先生并不气 馁,随即索回原稿,再四钻研, 略为改定 ,敝帚自珍 . 先生在发现墨辩 、 形名二学后 ,研究的兴趣更浓更刻苦, 常冒寒暑 ,忘寝食, 因而亦大病几殆 .及年 余病愈,名墨、 形名二学进展颇速;
至1924 年,《墨辩发微》和《形名发微》二书句读几和今本相同了 .到了1928 年,《墨辩发微》和《公孙龙子形名发微》成书 .先生的墨学体系亦随之成熟.先生曾在《墨辩发 微》和《公孙龙子形名发微》成书之时,回首对墨辩的研究过程,感慨万千,他说: 余性拙钝 ,区区之作,历 十余年.善夫荀卿子之言曰: `真积力久则入 ;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 '
予今粗有所入, 固未尝止;
无所积乎 真,抑亦力久而已.然中有极难者 ,每穷神殚智 [ 5] ( 第496 页).此后, 数十年间先生也末曾停止对墨辩 和形名的研究, 不断修订《墨辩发微》和《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1956 年, 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所, 先生又 同苏联科学院立约译注墨经,
1957 年完稿 ,书名为《墨经分类译注》 ,1981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二、 取重于辩学 与 两个发现 学问之道, 贵在找准研究方向 ,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并在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中形成独特的学术体 系.先生成功就贵在如此 .墨子生平所探究的主要是: 尚贤、上同 、 兼爱 、 非攻、节用、节葬 、 天志 、 明鬼、 非乐 、 非命等十事;
而《经》( 上下) 、 《经说》( 上下) 、 《大取》 、 《小取》等六篇则在其次 .先生何以轻墨子之 要道 ,反而取重于辩术? 对此问题 ,先生曾作过回答, 其曰 : 墨子驾说 ,为类至繁 .尚贤十事, 理致原属 通义 ,上说下教 ,言盈天下 ,亦足见其易知而简能.惟名辩一科, 深沈博洽, 每为常人所不易 ,即墨子当 日亦未臻极成;
迨传之相里祖夫邓陵三墨,始得修整, 晚年结集, 删存为《经》.徒属虽云俱诵, 盖亦未尝 分三 : 一则惧其纷杂更难董理 ,二则虑其繁多易滋纷杂 ,故至晚世删存为《经》者 ,实已非常重视之矣 .然 汉代排斥《诸子》 ,名辩尤在摈弃之列 ;
虽鲁胜崛起于晋世 , 亦无救于复兴之机.自后长夜漫漫 ,幽室久 闭;
逮至有清中叶以后,纵有二三聪睿之士,仍等诸蒙瞽索途 ,终未窥见大业之所在也.降及近数十年, 治墨学者烽起, 尚贤诸说 ,久已充塞于著作之林矣 .虽然.荀卿有云 : `五帝之中无传政;
非无善政也,久 故也 . '
( 《非相篇》) .墨子至今已二千余年,其各类创说在当时固有相当之值 ,而在今日以殊久之故 ,苟 以之施诸国家, 不必尽皆善政也.且兼爱、 非攻、 节用、非命诸端, 今人所认为无可非议 、 行之有益者 ,亦 已讨究无余矣.而惟其当日之辩学 ,尚无明澈之解悟, 条贯之研寻,超越之整理 ,美善之纂辑, 长此以往, 恐遂陵夷 .余故宁取人之所轻以为吾之所重 ,虽所得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