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9-10-26 |
1 ―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都办发〔2012〕189 号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都江堰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各部门: 《都江堰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已经市政府研究同 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 年11 月16 日―2― 都江堰市生态环境保护 十二五 规划 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加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 根据 《都 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等相关规划 及指导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一) 十一五 回顾 十一五 时期,我市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中,实施 一岗双 责 制度,坚持把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保障环境安全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位置, 积极创建环保模 范城市和生态市,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全域优 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1.总量减排目标圆满完成 强化三大体系建设,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为重 点,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
32 家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 共实施减排项目
185 个,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
175 个,二氧 化硫减排项目
10 个;
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 9444.53 吨,二氧化 硫682.52 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2.环境质量持续优良 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日 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 100%.全市地 ―
3 ― 表水岷江界牌、蒲阳河驾虹、柏条河金马、走马河崇义、江安河 土桥等各监测断面水质均达或优于划定的Ⅲ类水域标准要求. 集 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达标率 100%.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 较好,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 好 和 较好 程度的面积比例逐渐增 大.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建成西区自来水厂一期工程(供水规模
20 万吨/日) ,全市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全面保护.新建
8 座城镇污水处理厂, 配套建设污水收集主管道约
50 公里,污水处理规模从 十五 末的4万立方米/日扩大到 8.8 万立方米/日,建成
129 个安置点集 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从 50.60%提高到 81.9%.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能力达到
450 吨/日,开展农 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工程. 4.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得到持续推进 新建城市园林绿地
462 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9.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 10.5 平方米提高到 12.1 平方米. 受5.12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森林覆盖率由震前的 61.23%降低到 了57.23%,山区深丘区水土流失加重,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仍 然良好. 5.环保示范建设稳步开展 实施《都江堰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 、 《都江 堰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 《都江堰市村庄整治规划》和《都江堰市 ―
4 ―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规划》等规划,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4 个、 省级生态乡镇
6 个、省级(成都)市级生态村和生态家园等
265 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拟于 十二五 初申请验收. 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显著 十一五 期间, 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在全省 县级市评比中位居前列,2010 年度居全省首位. 7.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争取上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近
3000 万元,新建业务用房
3800 平方米,新建大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各
1 座,配置环境现场采样应急设备
3 台(套) .建成
1 套重点大 气污染源和
1 套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 监察、 执法、 应急、宣教和信息能力显著提升. 8. 十一五 重点环保规划完成情况总体良好 我市列入总量减排责任书的工程项目和 《成都市环境保护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主要指标均已完成. 《都江堰市 十一五 环 境保护规划》实施执行情况良好,主要指标完成率 100%,详见 专栏 1. 专栏
1 都江堰市 十一五 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2010 年实际值
2010 年目标值 完成 情况
1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2 岷江都江堰市段出境断面水质 达到Ⅱ类水域标准 达到Ⅲ类水域标准, 且多数指标达到Ⅱ类 水域标准 完成
3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 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 完成
4 城区空气环境质量 达到二级标准 达到二级标准 完成 ―
5 ―
5 城区和各镇政府所在地 声环境质量 功能区达标 全部按功能区达标 完成
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完成
7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12.1 >
12 完成
8 危险废物、 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得到安全处置 安全处置 安全处置 完成
9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5.68 =60 完成
10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 便综合利用率(%) 约70 =70 完成
11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污 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1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2.25 =30 完成
13 工业固废综合处理率(%) 99.95 =80 完成
1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t/a)
4000 4000 完成
15 二氧化硫排放量(t/a)
1544 3300 完成
16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
100 >
80 完成
17 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
100 100 完成
(二) 十二五 环境形势 未来五年,是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 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1.城市化进程加快、旅游人数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随着建成区扩大,城镇人口和旅游人数增加,生活消费规模 扩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增加,餐饮油烟、机动车尾 气、道路扬尘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加上受周边城市大气污染物高 浓度区联片化的影响,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难度加大.现有污 水收集输送处理系统、 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及处置结构等有待 完善,味江河、白沙河、龙溪河等小流域污染防治任务加重. 2.地处饮用水源地上游,水环境保护任务重 岷江及其支流是成都市中心城区、 大部分区县及我市饮用水 取水河流,紫坪铺库区、走马河、徐堰河、柏条河等河流防范环 ―
6 ― 境风险事故、提高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任务重. 3.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防范环境风险压力加大 污染介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并存,污染来源工 业、生活、农村并存.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化学品、危 险废物、核与辐射等潜在环境风险及新老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含 甲烷气体排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风险分布广泛,加上地震灾害 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 4.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全面恢复难度大、周期长 地震对我市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削弱了水源涵养、水土 保持能力,损毁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全面恢复需要时间 和持续投入. 5.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减排难度大 十二五 时期,我市人口、经济和社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而污染减排比 十一五 指标更多、覆盖面更广,在消化主要污染 物排放增量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将进一步减少,减排 任务艰巨. 6.新时期环保要求提高,城乡一体化监管体系待健全 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仍未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标准, 硬件设 施、人员配备仍不足,监测分析能力、执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 新时期工作需要. 十二五 环境保护工作广度、深度、精度的扩 展,对环境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相关机构的标准化 建设,通过硬件、软件、人才队伍以及制度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建立与新时期环保任务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 ―
7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 展战略,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升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 险,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 设,积极探索符合我市特点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实现 经济 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 的建设目标,为成都 地区的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和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严格按照生态与环境功能区划进行环 境保护,依据各区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重点 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开发,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优化经 济发展方式, 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促进和谐.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障身体 健康为出发点,着力保障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解 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公共环境 利益.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 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提 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完 善污染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体系.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实施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城 乡环境综合整治.在全面推进各项环保工作中重治本,综合治理 ―
8 ― 中重机制,资金投入上重实效. 政府主导,协力推进.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 与,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强化企业和 市民的环保责任,共建生态文明社会,共享环境保护成果.
(三)目标指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 年,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得到控制,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农村环境 面貌进一步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修复和有效保护,生态环 境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环境安全得 到有效保障,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目标. 2.重点指标 本着可监测、可核定、可统计、可检查、可评估的原则,将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