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ieth | 2022-10-30 |
03 主编: 苏令 编辑: 刘亦凡 设计: 张鹏 校对: 刘梦 ・ 赵忠贤是当之无愧的超导 大玩家 .
40 多年里, 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 手 土炮 , 在 不及今天百分之一 的硬件条 件下, 玩 出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 玩 出 临界温度的世界纪录, 玩 出中国高温超导 跻身国际前列的科研地位. 坐得住、 钻得进、 研得深 超导体是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 其 电阻突然消失的材料, 它在信息通讯、 生物 医学、 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 超 导体要实现超导态, 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 境. 为此, 科学家一直梦想寻找到较高临界 温度的超导体.
1986 年,
45 岁的赵忠贤偶然读到一篇 欧洲科学家发表的论文, 讲的是 铜氧化合 物可能存在 35K 超导性 . 当时很多人不相 信, 但赵忠贤是少数 醒得早 的人. 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 好多设备是赵 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 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 动手绕的, 买设备都买二手的. 有了自制炉 子, 赵忠贤和同事们没黑没白地干, 夜里不 睡觉, 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靠靠. 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别精密的仪器, 很快, 赵忠贤团队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 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一举颠覆了认 为 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 的 麦克米兰极限! 一时间, 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 北京 的赵 一 战 成名. 赵忠贤团队的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 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替代为便宜 而好用的液氮, 并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 研究超导带给科学家的并不总是期望, 也有迷茫. 科研进入低谷时, 一些研究者纷 纷 转向 . 但赵忠贤认定, 高温超导研究有 潜力, 未来必将有重大突破…… 没有久坐 冷板凳 的深厚积累, 就不会 有成果的爆发, 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中, 赵忠 贤团队只用2个多月就创造了临界温度55K 的纪录, 他们熬了3个通宵, 撰写出初期最关 键的三篇论文. 50年磨一剑 从最早接触低温物理算起, 赵忠贤与超 导结缘已有
50 年, 他是首位
40 后 的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也是新中国自主培 养的科学家.
1959 年,18 岁的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 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坚持体育锻炼, 还参加了大学的管乐队,学会吹小号、拉手 风琴.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科大的大 师办学. 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 由著名物理学 家张宗燧给他上课. 来做报告的, 有陈毅这 样的领导, 也有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家. 沐浴 阳光雨露,聆听教诲熏陶.赵忠贤心中就 一个想法, 老老实实学习, 将来为国家做贡 献, 做学术带头人这种事从没想过 . 1964年, 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 理研究所, 他曾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回国后, 他 提出要 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 随后几年, 赵忠贤的研究几度受阻, 项 目批不下来, 甚至连 摊儿 都被解散了. 但 梦想总在冥冥中召唤, 指引赵忠贤历经万 难, 初心不变. 1977年, 赵忠贤在 《物理》 杂志上撰文阐 述自己的观点, 支持某些理论家对国际广泛 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 在当时很多 人看来, 这观点太大胆了. 但此后
40 年的追 梦之旅一再证明, 他是对的. 2014年初, 赵忠贤等凭借铁基高温超导 研究再次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7年1月9日, 75岁的赵忠贤走上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不把拿奖当科研目的 我做科研从来没想过要拿奖, 能拿奖 很好, 但不要当科研目标, 科研是要为人类 文明长河做贡献. 这样的话, 赵忠贤的团队成员太熟悉 了. 他们眼中, 赵老师直爽、 开朗、 乐观、 大度. 他总为年轻人营造不拘束的环境, 他对 超导史如数家珍, 也爱 八卦 超导科学家的 奇闻异事, 让大家在欢笑间掌握知识. 通宵工作时, 他拿钱让大家买吃的. 有 学生研究志向偏离了超导 主业 , 他也支持 学生按兴趣大胆研究. 如今, 赵忠贤仍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 情,也时常去实验室,但 原则上只出出 主意 ,期望帮助年轻人找到研究超导机理 问题的切入点. 在赵忠贤眼里,现在的年轻人, 有激 情,肯吃苦,能战斗,可信赖 . 但你们别像穆桂英一样,身上插好多 旗子,做事情要集中一点,不要太精力分 散,不要选太多,这个也干那个也干. 赵 忠贤说,要选一个坚持十年,扎下根去, 才能枝繁叶茂. ――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热爱它,热爱它,热爱它!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赵忠贤:痴迷一生的超导玩家新华社记 者 白国龙 董瑞丰
1 月9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 员屠呦呦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她率先从大量中医古籍中筛选出青蒿作 为抗疟首选药物并发现青蒿有效部位乙 醚提取物, 让中国医药拯救了全世界数百 万人的生命. 她曾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 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值得一提的 是, 这是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授予女性科 学家. 青蒿济世, 中国医药为世界 健康谋福祉 上世纪
60 年代, 疟原虫对 老药 产 生抗药性使恶性疟疾横行. 1969年, 时年
39 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 带领中医研究 院中药研究所抗疟新药科研组整理典籍、 走访名医, 收集到2000多个方药, 对其中
200 多种中草药
380 多种提取物进行筛 查, 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反 复摸索. 中药为源, 矢志寻蒿. 一遍遍地翻阅 典籍文献让希望的曙光初现: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一千多年 前东晋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 让屠呦呦受 到了启迪: 用乙醚在低温提取有效成分, 第191次实验终获成功.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 的复合疗法作为抗疟首选方案. 美国国家 科学院院士路易斯 ・ 米勒说, 正是传统中 医药的宝贵价值和屠呦呦对于国家使命 的忠诚之心, 让世界疟疾感染者免于病 痛, 重获新生. 青蒿素对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 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非 洲区事务负责人特希迪 ・ 莫蒂称赞青蒿素 治疗疟疾的发现对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 带来巨大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 在过去几 十年里, 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 人, 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脚步不停, 心系青蒿 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2015 年 获得 诺奖 后, 屠呦呦对记者这样说. 摘得 诺奖 一年来, 屠先生对青蒿素还有怎 样的牵挂? 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一个月前, 屠 呦呦拿出了
100 万元捐献给母校北京大 学设立 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 激励 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医药科研事业, 坚持做 研究. 我希望能有青年科研工作者把接 力棒传递下去. 屠呦呦说. 让青蒿素物尽其用. 中国中医科学 院研究员、 屠呦呦助手杨岚对记者说, 屠 先生希望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 果, 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青蒿素抗药性问题、 青蒿素拓展适应 症研究仍让如今已87岁高龄的屠呦呦放 不下. 我最关心的是临床疗效. 屠呦呦 屡次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 示, 下一步还应该彻底弄清青蒿素的作用 机制, 全面挖掘它的潜力, 为人类解决更 多的疾病问题. 在抗疟之外, 屠呦呦团队正在探索青 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 屠呦呦 团队成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 心研究员廖福龙说, 日前双氢青蒿素治疗 红斑狼疮的新药研发已经取得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抗 病毒、 免疫抑制、 抗肿瘤、 抗霉菌作用也在 我们研究之列. 廖福龙对记者说. 让 青蒿素精神 生根开花, 下一个屠呦呦不再遥远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重大意 义何在? 下一个屠呦呦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潜力巨大 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2016年底我国通过的 《中医药法》 为中医 药创新性发展指明方向: 加强中西医结合 研究, 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 和创新. 这构成了中国创新驱动战略蓝图 的一个有机部分.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 为,屠呦呦及其团队体现出的是一种 青蒿素精神 ,即传统中医智慧经验与 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把淡泊名利的高尚 品德与敬业精神相结合.治病救人、解 除病痛,在屠呦呦团队数十年的青蒿素 研究中,从发现青蒿素衍生物到研制新 药的一系列科研创新也正是 青蒿素精 神 的生动写照. 传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中医药 界相关专家在谈到屠呦呦此次获奖时表 示, 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 将 照亮原创性成果的前路, 将开拓新的研究 领域, 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 为中 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学难题做出贡献. '
诺奖'
的大门已经打开, 更多中医 药创新的世界级成果会涌现出来. 张伯 礼对记者表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 抗肿瘤、 治疗代谢性疾病以及中药复方研 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下一个屠呦呦 不再遥远.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屠呦呦:坚持到底的中国劲草新华 社记者 王宾 1月9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理工 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泽山在北京召开 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 将2016 年度国 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收入囊中. 随后, 一身 黑色绒布外套的王泽山匆匆赶回南京, 一 路奔波, 81的他看起来仍然精神矍烁. 早在
1996 年, 王泽山就曾问鼎国家 技术发明奖, 加上
1993 年获得的国家科 技进步一等奖, 这位
80 后 院士成为国 内罕见的国家科学技术奖 三冠王 . 让中国火炮傲视全球 王泽山再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的成 果,来源于他退休后奋斗20多年攻克的 世界军械领域的一项技术难题.这项发 明让中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傲视全球. 现代战争中,曾被称为 战争之 神 的火炮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 情况下,为满足火炮不同的射程要求, 模块装药发射前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单元 模块间进行组合,如此操作既繁琐又费 时.能够使用同一种单元模块,通过模 块数量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对不同目标的 打击,一直是国际军械领域梦寐以求的 技术. 但研发这种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绝 非易事. 令人自豪的是, 凭借数十年的研 究积淀、 验证结果的反复失败和精确繁杂 的计算, 王泽山另辟蹊径创立了装药新技 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 终于研发出具有普 适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有效提高火药能量的 利用效率来提升火炮的射程. 实验证明, 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后, 射程能提高 20%以上, 最大发射过载能降低 25%以上. 目前, 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 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 以身许火药 60年 对于热衷拼搏和创新的王泽山来说, 一个问题的解决, 往往意味着另一个研究 方向的开始. 1954年, 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尽, 19岁的王泽山带着兴国强军的理想报考 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并选择了最为冷 僻的火炸药专业. 一次选择, 一生无悔. 王泽山说他这 一辈子, 除了能做火炸药研究, 别的都不 擅长. 我的生活已经跟科研分不开了. 一 旦离开, 就会感觉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1985年至1990年, 王泽山率先攻克 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 为 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条件. 该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之后的他并未停留. 含能材料的 低温感是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 术.
1990 年至
1995 年, 王泽山通过研究 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 发现了低温感含 能材料, 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 显著 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 该技术获
1996 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填补了这一奖项多年的空缺. 除重大技术发明外, 王泽山的理论研 究成果也是沉甸甸的. 他撰写了
14 部学 术著作、 百余篇研究论文, 为相对单一的 发射装药学向火炮、 弹丸、 火药、 弹道等多 学科交叉发展奠定了基础. 80岁还有一半时间在试验场 王泽山的生活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 概念.即使已经80多岁,他一年中仍有 半年工作在试验场,足迹遍及全国兵工 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 由于火药的易燃易爆性,很多实验 必须在人烟稀少的野外进行,这意味着 实验条件的艰苦.尽管如此,王泽山从 来不在办公室坐等实验数据,而是经常 深入一线,亲自参加相关实验. 对于王泽山来说,火炸药性能参数 验证中的不确定因素多,实验过程也颇 具危险性, 只有亲临现场指导实验我才 能放心 . 但亲力亲为不代表 单干 ,王泽山 的团队建设同样漂亮.他常说: 我所做 的研究是团队共同的事业,是大家的共 同努力将我推到了现在的这个高度. 因 为基础好,团队里课题很多,近20年共 承担82项课题,每位成员平均两项. 获奖后的王泽山依然很平静,他说: 在不给单位和科研团队带来负担的 情况下,我会更加专心地思考一些理论 问题或者写作. 三冠王 王泽山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杨萍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 (上接第一版) 会议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做好
2017 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