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2022-10-30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编辑: 张昆平 新闻热线:

01084395166 E-mail: bxcf2204@163.

com

7 百姓茶坊 亲情故事 奶奶的百岁宴 赵国蓉品味乡村 赵利辉枷十八拍枷, 是一种古老的脱粒器, 由一根锹柄粗细的竹杆和枷 板组合而成.柄节竹骨圆滑, 壁厚结实, 中间凿有一孔.筷子长 的一根木轴, 贯穿在竹杆的圆孔里, 一头留有比圆孔稍大的轴头, 可以防止枷板脱落.枷板是大拇指粗的八根毛竹片, 用牛皮 捆绑在一起的, 比搓衣板要略窄些, 又扁又长, 看上去像是一条长 长的臂膀.当庄稼人手握竹杆高高举起的时候, 一股力量旋转着 传动轴, 枷便在空中一个翻身, 啪 的一声拍打在大地上, 谷物 就从秸秆上脱落下来. 农家的日子一壶油.当天下油菜花黄遍, 最后一只蜜蜂离 开村庄, 父亲就从柴房的墙旮旯里取出枷, 掸掸灰尘, 踌躇满 志地拍打下开春后的第一声响.蓬松的油菜花在枷的击打 下, 黑黑的菜籽便从裂开的壳里蹦了出来.打过一遍之后, 再 将秸秆用铁叉翻过身来, 接着再打, 翻来覆去地把所有菜籽都 脱粒下来.忙了一晌, 父亲将菜籽揽在斗里, 过几天晒干了, 就 拿去油坊里榨油. 油菜籽收完了, 才歇了些日子, 小麦又开了镰.大人们将麦 捆挑到生产队的晒场上.我背着背篓跑去田里拾麦穗, 拾满了背 篓, 低头撅屁股倒在院门空地上, 再去麦田里拾.捡来的麦穗, 可 以作为口粮不交给队上.捡得多了堆起来, 等着父亲回来用枷 打.庭院门前晒场上, 处处可见枷翻飞的身影, 乡村已是一片 繁忙的景象, 村庄里枷声声, 绵延不绝.打麦子、 喊号子是别有 风趣的, 队上男女分成两边, 展开竞赛.他们挥动着枷整齐而 又有节奏地打着, 一边打一边呼喊号子.男人们一边呼喊, 用力 地打过来, 妇女们缓缓地向后退去.然后妇女们呼喊, 用力地打 过来, 男人们缓缓地向后退去. 一到秋上, 田埂上和崖边地里的毛豆也老了, 黝黑的豆荚皮 里裹着绿色的毛豆, 豆荚饱满.我和父亲担着扁担, 将一捆捆扯 好的毛豆挑到门前的场地上, 一棵棵摊开来晒.毛豆荚皮厚, 需 多晒两个日头方可脱粒.暴晒后, 父亲又扛着枷一遍又一遍不 知疲倦地舞动着臂膀, 毛豆跟着枷的起落在空中跳动.河堤边的稻谷收割前, 父亲会先 去牵牛拉碌碡, 平整好晒场.那时, 虽然生产队已有了一台脱粒机, 但田埂上长的糜子仍然 需用枷脱粒.晒场上父亲和乡亲们挥汗如雨轮番地击打, 从这头打到那头, 又从那头打 到这头, 歇人不歇枷, 打完糜子打稻谷.枷不知疲倦地在晒场上精打细脱, 由于不停地 连续击打, 传动木轴磨损坏了, 牛皮打磨断了, 竹条在空中散落, 还有的人不小心受了伤. 损坏了的枷经过父亲细心修理, 会重新再上晒场. 一年四季, 年少的我经常看见父亲在烈日下手握枷高高地举起, 又重重地落下, 看着 枷在空中翻转的舞姿, 看着地上父亲打枷那长长的身影, 晃动着, 变幻着, 顽皮的我便 趁父亲歇息的时候也想舞弄两下.但怎么也使不好, 还险些将枷打在自己的后脑勺上. 枷生在乡村, 居于民间, 从春天忙到秋天, 很多作物都离不开它的拍打.但是, 到了 冬季, 它也开始歇闲, 独倚墙壁, 立于柴房, 仿佛冬眠一般. 我以为, 枷不仅仅是一种农具, 它其实还是一种乐器.古有 《胡笳十八拍》 , 确乎是悲 切了些.而枷始终发出慷慨激昂的节拍, 单调却不乏味, 那是它在歌颂农事, 歌颂大地. 艺苑百家 奶奶的百岁宴是在家里办的, 拿她老人家自己的话说: 家里宽敞, 后有竹林前有塘, 风 景好空气好, 吃完饭钓鱼遛鸟消消食, 健康.再者, 家里人在一起热闹热闹就行了, 莫要惊 动乡亲们, 给人添麻烦. 可我们以为, 寿鞭总还是要炸的.我们这儿的规矩, 娘家的亲戚来贺寿, 迎接的鞭炮要 铺出去老远, 还要根据沿途道路状况及景物特征搭配摆出仙鹤、 神龟、 寿桃之类喜庆吉祥的 造型.可就这规矩, 也让奶奶生生给改了.奶奶说: 能来的都是自己人, 不搞那虚的, 闹腾!莫如对对老歌子, 又经济又环保. 我们都是听着奶奶的老歌长大的, 可她老人家脱口 而出这么时髦的词, 着实令我们刮目相看.正说着, 主客两边的对歌团已经接上火了: 恭 祝你福寿与天齐, 庆贺你生辰快乐, 年年都有今日, 岁岁都有今朝. 这是我三姑妈的声音, 清澈洪亮, 宛如门前流过的一弯河水. 祝福你生日有好事来, 盼望你得鸿运, 年年体魄康 健, 岁岁都有欢欣. 嘿, 小表婶的应答可真够敏捷的, 就像她的为人, 麻溜爽利. 百念善为 首, 万事学当先, 胸有龙凤志, 誓偿宏伟愿. 奶奶的灰里蹦子 (玄孙) 脆生生的歌声扬起, 一 下子将气氛推到了高潮.一唱一和间, 客人们被迎进了寿堂. 寿堂的布置也别开生面.堂上高挂的百寿图是表姐们忙活一年绣出来的.近观, 每一 个 寿 字都各有千秋, 或苍劲悠远, 或古朴典雅, 或婉约可人, 或大气磅礴.远望, 百 寿 组 成一个大 寿 , 如花团锦簇, 瑞气蒸腾.那真是 一针一线绣安康, 十指纷飞花绽放;

都道锦 绣美如画, 但见福瑞满庭芳. 这还不算, 几案上的寿桃也暗藏玄机, 那是我小姑妈手工做 的.制作所用的面粉红豆等材料全部都是二姑妈自己种的, 奶奶还亲手进行了挑拣, 吃了 这样的寿桃, 想不长寿都难啊. 寿宴由二表嫂掌勺, 很是 与时俱进 .荤的有 河蚌炖咸肉 爆炒螺蛳肉 水煮活珠 子 清蒸白条鱼 , 素的则暗合了南京著名的 春八鲜 .菜肴满桌, 好比一个春天的小花 园, 有红有绿, 鲜香扑鼻, 色香味俱全.家人们纷纷入席, 对这绿色健康的寿宴赞不绝口. 奶奶心情大好, 还破例喝了一口葡萄酒.稍顷, 一抹胭脂红爬上了奶奶的脸颊, 看上去喜庆 又慈祥.宴后, 奶奶喂我们每个小辈吃长寿面, 80岁的大姑妈激动地说: 我这么大年纪了, 还能吃到妈妈喂的面, 真是积善之家有余庆啊! 徐应春: 一个喜好书画的农民 农民书画家徐应春(左)手持他的书法作品海纳百川.新疆是我们的再生故乡.新疆无垠的山川哺育了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和我.新疆这 片热土有我们一家三代人无尽的追忆.我们都是新疆建设发展的参与者, 见证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的爷爷奶奶随着王震将军的359旅进疆, 转战天山南北, 伊吾保卫 战留下爷爷奶奶剿匪的足迹, 开荒戍边他们喜结革命姻缘.后来, 爷爷又把我的父亲、 叔叔 接到新疆.当时交通不便, 到了哈密就只好徒步前行.在大雪纷飞的茫茫雪山中, 爷爷拉 着我的爸爸、 叔叔, 半天找不到走出雪山的路.幸亏遇到好心的哈萨克牧民, 骑着骆驼, 将 爷爷和年幼的爸爸、 叔叔们送出了雪山, 还送给他们足够的干粮, 让他们初到新疆就感受到 了新疆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后来的军垦生涯中, 他们胸前都挂满了荣誉奖章.爷爷奶奶 和爸爸叔叔始终辛勤劳动, 努力工作, 乐于助人, 甘于奉献, 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肝胆相 照、 和睦相处, 为开发新疆、 建设新疆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结 下了深厚友谊. 之后, 我们一家人又辗转来到阿克苏地区新和县, 当时是村支部书记赶着毛驴车将我 们接到了安置点.一位名叫买买提的维吾尔老乡自愿腾出一间土坯房子让我们临时居住, 还给我们送来干净的被褥, 热情帮着安置我们一家老小临时的生活起居.爸爸小时候, 在 村里一起玩耍的都是维吾尔族朋友, 他也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族语.他们同吃同住同劳 动, 亲如一家人, 至今还在交往着. 多年后的一个春节, 我弟弟和同学相约到先锋农场同学家过年.他们先是坐车到了公 社, 再步行去汉族大队.但因天黑迷了路.弟弟他们又饿又冻, 害怕极了, 壮着胆子向村民 比划着问路.没想到, 村里的维吾族老乡很是热情, 一个叫艾则孜的老乡, 把弟弟他们一行 5个小伙子接到自己家里, 让老伴做了热气腾腾的汤饭给他们吃.在弄明白他们要去的地 方后, 留宿一夜, 第二天赶着毛驴车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直到现在, 我们两家还有来往, 逢年过节都互相走动. 我最好的朋友早日古丽, 是我儿时的闺蜜, 长大后我们又分在了同一个单位.我们经 常一起上下班, 一起逛街, 一起吃凉粉.我们相互诉说心中的秘密, 我的男朋友, 经过她考 察把关, 最终成为了我现在的丈夫.后来我们两家都搬进了楼房, 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但我 们经常串门, 相互吃饭、 留宿, 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姐妹.多年来, 他们家每次做羊肺子、 炸馓 子都给我们家送来一盘, 我每次买化妆品都买双份.我们都用同一个品牌的包, 穿一样的 衣服逛街, 从背后看, 很多人还以为我们是双胞胎姐妹. 后来, 因为工作调动我们两家分开了.但早日古丽每次来阿克苏出差办事, 总是提前 给我打电话, 我会放下所有事情去陪她逛街.她回到新和县也经常替我去照看我的父母. 我们心心相印, 仿佛已经谁也离不开谁. 几十年的岁月中, 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我们的友谊却从 来没有变过.我们在如歌岁月中, 建立起坚如磐石的民族情意和新疆情结.我们一家三代 人把自己当做新疆人, 我们和邻居、 同学、 同事和睦相处, 对新疆始终充满了挚爱. (此文根据周美婷讲述整理而成) 百姓记事 三代人的新疆情 魏强一晃一晃, 星星点点, 闪闪烁烁, 在山路、 在田野, 照亮天空, 驱赶黑暗, 这是我故乡的松明. 近50年前, 故乡还没有电灯, 夜间出门, 靠松明和手电照路.手电要钱买, 松明却可就 地取材, 村民用得最多. 松明用多脂老松树做成.松树砍伐或被削皮之后, 树头上便凝结了许多松脂, 用斧头 砍成块, 再破成一条条松明枝.晒干, 然后捆成一小扎, 用时取出一两根, 用火柴一点, 就呼 呼着火.宋代大文豪苏轼在 《夜烧松明火》 中咏道: 夜烧松明火, 照室红龙鸾. 松明是我浑沌童年中的一簇火焰, 一片光亮. 那年代, 每逢 双夏 大忙, 松明就大有用场.那阵时兴 大干苦干 , 白天干了不够, 晚 上还要开夜工.生产队长一声哨子, 全队男女老少闻声而动, 人们举着松明火把, 拿着割禾 的镰刀或拔秧用的稻草, 浩浩荡荡开向山间田垌.远远望去, 山路像一条蜿蜒游动的火 龙.到得田垌, 人声鼎沸, 火把通明, 热闹非凡.说笑声吓得白鹇、 山鸡惊叫着扑楞翅膀, 从 这山飞向那山. 我年纪虽小, 但思想觉悟不低.大人开夜工, 我几乎夜夜不落后.一天夜里, 我参加拔 秧, 收工时, 走在最后, 不料一阵疾风将松明吹灭, 连划几根火柴也没点亮.眼看队伍走出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