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 2014-06-12 |
1、R1和C
2、R2正反馈支路与R
3、R4负反馈支路正好构成一个桥路,称为文氏电桥. 图11.03 RC文氏桥振荡电路 当C1 =C
2、R1 =R2时: 为满足振荡的幅度条件 ? ?=1,所以Af≥3.加入R
3、R4支路,构成串联电压负反馈. ? F =0? (2) RC文氏电桥振荡电路的稳幅过程 RC文氏桥振荡电路的稳幅作用是靠热敏电阻R4实现的.R4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当输出电压升高,R4上所加的电压升高,即温度升高,R4的阻值增加,负反馈增强,输出幅度下降.反之输出幅度增加.若热敏 电阻是负温度 系数,应放置 在R3的位置. 见11.03. (a) 稳幅电路 (b) 稳幅原理图 图11.04 反并联二极管的稳幅电路 采用反并联二极管的稳幅电路如图11.04所示. 电路的电压增益为 式中 R p是电位器上半部的电阻值,R'
p是电位器下半部的电阻值.R'
3= R3 // RD,RD是并联二极管的等效平均电阻值. 当Vo大时,二极管支路的交流电流较大,RD较小,Avf较小,于是Vo下降.由图(b)可看出二极管工作在C、D点所对应的等效电阻,小于工作在A、B点所对应的等效电阻,所以输出幅度小. 二极管工作在A、B点,电路的增益较大,引起增幅过程.当输出幅度大到一定程度,增益下降,最后达到稳定幅度的目的. 动画11-2 输出频率的调整: _ + ? + ? R2 uo C C R1 K2 K1 R'
1 R'
1 R'
2 R'
2 R'
3 R'
3 11.2.3 RC移相式振荡电路 _ + ? + ? uo R C R C R1 RF C R 反相比例电路 ?A =180° 一级RC网络可产生0~90°的相移,三级RC网络可产生0~270°的相移,而在180°的相移时,网络的传递函数不为零. RC移相电路 应有?F =180° 另外,RC滞后移相网络振荡器原理也与此相同 问题: 如果是两级或四级移相网络是否可以产生正弦波振荡? 11.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构成与RC正弦波振荡电路相似,包括有放大电路、正反馈网络、选频网络和稳幅电路.这里的选频网络是由LC并联谐振电路构成,正反馈网络因不同类型的LC正弦波振荡电路而有所不同.11.3.1 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响应 11.3.2 变压器反馈LC振荡器 11.3.3 电感三点式LC振荡器 11.3.1 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响应 LC并联谐振电路如图11.05(a)所示.显然输出电压是频率的函数: 输入信号频率过高,电容的旁路作用加强,输出减小;
反之频率太低,电感将短路输出.并联谐振曲线如图11.05(b)所示. (a)LC并联谐振电路 图11.05 LC并联谐振电路与并联谐振曲线 (b)并联谐振曲线 谐振时谐振频率 谐振时电感支路电流或电容支路电流与总电流之比,称为并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 考虑电感支路的损耗,用R表示,如图11.06所示. 图11.06 有损耗的谐振电路 对于图11.05(b)的谐振曲线,Q值大的曲线较陡较窄,图中Q1>
Q2.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阻抗 谐振时LC并联谐振电路相当一个电阻. 11.3.2 变压器反馈LC振荡电路 图11.07变压器反馈LC振荡电路 变压器反馈LC振荡电路如图11.07所示. LC并联谐振电路作为三极管的负载,反馈线圈L2与电感线圈L相耦合,将反馈信号送入三极管的输入回路.交换反馈线圈的两个线头,可使反馈极性发生变化.调整反馈线圈的匝数可以改变反馈信号的强度,以使正反馈的幅度条件得以满足. 变压器反馈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与并联LC谐振电路相同,为: 有关同名端的极性请参阅图11.08. 图11.08 同名端的极性 11.3.3 电感三点式LC振荡器 图11.09 电感三点式LC振荡器(CB) 图11.10电感三点式LC振荡器(CE) 图11.09为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电感线圈L1和L2是一个线圈,2点是中间抽头.如果设某个瞬间集电极电流减小,线圈上的瞬时极性如图所示.反馈到发射极的极性对地为正,图中三极管是共基极接法,所以使发射结的净输入减小,集电极电流减小,符合正反馈的相位条件.图11.10 为另一种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 分析三点式LC振荡电路常用如下方法,将谐振回路的阻抗折算到三极管的各个电极之间,有Zbe、Zce、Zcb ,如图11.11所示. 图11.11 三点式振荡器 对于图11.09 Zbe是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