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2017-03-07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O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 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 但称'

好人!好诗!'

竟不能逼. 资料: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 风飘絮 雨打萍 比喻什么?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风飘絮 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 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 惶恐 两个 零丁 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思想感情: 叙事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比喻 对偶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

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

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 花间派 ,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 诗盲志,词抒情 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