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06 |
10 mol/L HCl被氧化时,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 22.4L B. 44.8L C. 67.2L D. 89.6L B B 3. 将0.15 mol的MnO2与过量的
12 mol/L的浓盐酸反应,和50 mL
12 mol/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两者产生的Cl2相比(其他反应条件相同)A. 一样多 B.前者较后者多 C. 后者较前者多 D.无法比较 B 4. 有人设计了以下六步操作制备氯气,其操作顺序为:①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并将导气管插入集气瓶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火焰确定铁圈高度,固定铁圈,放上石棉网④在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安装好导气管⑤向烧瓶中装入二氧化锰固体⑥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③⑥②⑤① 5.在氯酸钾的分解反应里,二氧化锰的催化问题,到目前还没有肯定的解释.鉴于制得的氧气中有氯气的气味,生成的氯化钾又略带紫红色,认为反应过程如下(已配平):Ⅰ:2KClO3+2MnO2=2A+B↑+C↑Ⅱ:2A = D+MnO2+ C↑Ⅲ:B+D = 2KCl++ C↑(1)反应Ⅰ中氧化产物是 (填化学式)(2)反应Ⅲ化学方程式为 (3)按上述反应过程,若制取1.5 mol O2,总共有 mol电子发生转移. 【解析】 抓住题中的信息:有Cl2生成,有紫红色物质(为KMnO4),及A受热分解,推得A为KMnO4,C为O2,则B为Cl2;
再根据MnO2作催化剂,推断出中物质为MnO2. 由2KClO3+2MnO2=2KMnO4+Cl2↑+O2↑2KMnO4===K2MnO4+MnO2+O2↑② Cl2+K2MnO4=2KCl+MnO2+O2↑推测:每步反应均得到0.5 mol O2,其中反应②和③分别转移2 mol e-,而反应①中Cl从+5→0价,转移电子5 mol,共计2+2+5=9 Ⅰ:2KClO3+2MnO2=2A+B↑+C↑Ⅱ:2A = D+MnO2+ C↑Ⅲ:B+D = 2KCl++ C↑(1)反应Ⅰ中氧化产物是 (填化学式)(2)反应Ⅲ化学方程式为 (3)按上述反应过程,若制取1.5 mol O2,总共有 mol电子发生转移. KMnO
4、Cl
2、O2 Cl2+K2MnO4=2KCl+MnO2+O2↑
9 【解题回顾】 一是根据反应现象推测产物,二是明确催化剂参与反应,最后还原生成催化剂. 不能根据总反应式:2KClO3=2KCl+3O2↑来推出转移电子数为6. 6. 2000年全国高考题)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物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 (Ⅱ)所示: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5)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MnO2+4HCl(浓)MnO2+Cl2↑+2H2O 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色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 2Fe + 3Cl2 2FeCl3 导管易被产品堵塞;
尾气排入空气中,易造成环境污染. 产品易受潮解. 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或其它合理答案). 【小结】此题综合了氯气的性质、制法,三氯化铁的性质和制取,化学实验操作及实验装置等问题.此题中涉及的制取氯气和三氯化铁的原理比较简单,排除装置中空气的方法属常识性操作,(1)、(2)、(3)问容易作答.只要根据题给信息,对装置(Ⅰ)、(Ⅱ)的不同部分进行对比分析,答案就在(Ⅰ)、(Ⅱ)两图中,(4)、(5)问即可得解. 1.装置(Ⅰ)中三氯化铁由D进入E是通过细玻璃管,而装置(Ⅱ)D直接插入E中,此二法那一种更好呢?根据题给信息,三氯化铁在100℃左右升华,D管生成的三氯化铁已是蒸气,温度降低即凝结成固体颗粒,细玻璃管就会被堵塞,此为装置(Ⅰ)的缺点之一. 2.装置(Ⅱ)中E下边有一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呢?联想到氯气是有毒气体,实验时的尾气排入空气前必须用NaOH溶液来吸收,而装置(Ⅰ)中没有,此为装置(Ⅰ)的缺点之二. 3.装置(Ⅰ)中E右边连有盛浓H2SO4的洗气瓶,而装置(Ⅱ)中没有.浓H2SO4在此起什么作用呢?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三氯化铁易潮解,要制得无水三氯化铁,必须在制取三氯化铁装置前后都要设计干燥装置(这点原题D管前已经设计出此信息).装置(Ⅱ)未这样设计即为缺点,需在E、F之间连接干燥装置 延伸 ・ 拓展 7. 现用浓盐酸、MnO2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精,现已知反应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