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11-13 |
2 序C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发展委员会主席陈品松 BBS
3 导读 C 丁新豹博士.4 编后语 C 高添强先生.5
第一章: 开埠前后本地华人的丧葬与习俗.7
第二章: 港府早期对华人丧葬的政策与态度.12
第三章: 华商的兴起与华人永远坟场的建立.16
第四章: 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创会委员.20
第五章: 卜葬华人永远坟场的著名人物.30 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简介.45
2 序C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外部事务 委员会主席陈东博士 GBS 太平绅士 我们活在物质丰盛的社会,很难体验昔日艰辛的岁月,但香港能有今天的繁荣,前人努力经营实在功 不可没.人死未必如灯灭,几许千古风流人物,其思想及伟业依然传颂千秋! 「高山景行 - 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建立与相关人物」记载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群为香 港付出努力的华人历史,它本身已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教材,让我们「借古鉴今」,汲取经验与教训. 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除了管理坟场业务外,亦大力支持本地慈善公益活动.为宣传推广及教育目 的,本会将免费赠送此书予慈善机构及团体,包括中学、公共图书馆及专上学府等.期望读者细阅一 系列华人故事,从中能有一番体会! 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 外部事务委员会主席 陈东博士GBS太平绅士
3 序C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发展委员 会主席陈品松 BBS 本会委员及职员曾於2008年往海外墓园进行考察,借鉴外地同业经验,为本会未来坟场发展制定长 远方向.我们认为外地同业实行的一些措施,包括承传华人文化、绿化墓园环境、以至减低墓园视觉 上的恐惧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回顾本会历史,我们肯定服务发展需要与时并进,适切回应市民的需要.秉承服务香港华人的宗旨, 本会在前贤薪火相传的领导下,可谓发展稳健而不断进步. 寻根问底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对本会来说,追寻创会历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由高添强先生编 撰的「高山景行 - 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建立与相关人物」,亦在这个基础下进行. 从整理历史角度,本书当有珍贵的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必须肩负使命,继续努力为香港 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 发展委员会主席 陈品松BBS
4 导读 C 丁新豹博士 自古以来,国人对个人生命终结后长眠之地十分重视,为了物色风水宝地,不惜耗费万金,跋山涉水, 寻求佳穴.他们深信上佳的墓地可为后代带来福荫,故古代的人的墓地往往远处山野偏僻之处.但在 人口密集的城市里,基於各种考虑,必须把活著的人的居所与离世的人的长眠之地划分开来,於是坟 场便应运而生. 香港开埠后,英国人把源於西方的坟场概念引进香港,先开辟湾仔半山之地为坟地.1845年位於跑 马地的香港坟场 (旧称基督教坟场或殖民地坟场) 用.其后,天主教、祆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 坟场陆续在跑马地的山谷建立起来.专门为华人而设的永久墓地始於1882年的薄扶林基督教坟场, 乃专为皈依基督的信徒而建,而首个没有宗教背景专为华人而辟设的永久墓地是香港仔华人永远坟 场. 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出现是香港华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部分移居香港的华人已有落 地生根、以此为家之念,更有因内地局势动荡、战乱不息,而把先人骨殖迁葬於此.自此,清明重阳 便无需长途跋涉回乡扫墓了.香港政府愿意批出土地作永久墓地,也说明华人影响力的增加,这是多 名华人领袖向港府努力争取的成果,也间接反映了香港华人的崛起. 与香港其他墓园相比,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有多个值得留意的特点.除了这是首个为非基督徒华人而 设的永久墓园外,它是最多知名人士下葬的坟场,其中如唐绍仪、蔡元培、周寿臣等都是近代鼎鼎有 名的人物,对香港,以致国家均有重大贡献,其他拥有英国颁赐煜位蛑泄廒镜母皇て涫. 这里是拥有最多本地世家望族坟墓的地方,屈指算来,如邓志昂、莫藻泉、冯平山、曹善允、容翼廷 (他本人不葬於此)家族等,它们或数代人的墓一字排开,或分占二个台阶,或自成一角,在围墙之内, 部分家族自上世纪初已落籍於此,在香港繁衍生息,创造传奇. 此外,坟场里亦有不少前清遗老或民国政要如赖际熙、张学华、岑光樾、黎元洪、徐世昌及梁士诒等 人的题字、对联及所撰的墓志,是研究香港史、中港关系,乃至香港书法史的重要资料.可惜的是, 一直以来鲜有人在扫墓之余留意到坟场的历史,使坟场的重要意义隐没无闻.可幸的是,年前华人永 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委托高添强先生就坟场作深入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付梓出版.高先生是本港知名的 历史学者,研究本地坟场多年,卓有所成,由他主持此一研究,实不作第二人想.是书付梓在即,谨 缀数言,以为序. 丁新豹博士
5 编后语 C 高添强先生 对很多繁忙且习惯向前看的香港人来说,大概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来历,更不消 说其中的历史意义. 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的建立,可以说是香港历史发展的一个新进程.在此之前,若非教徒,居港的华 人并没有任何永久坟场可供殓葬.即是说,所有已设置的华人坟场,其实只属临时性质,政府随时可 以收回土地另作发展.某些早期的所谓华人坟场,基本上与乱葬岗无异.政府管理此等华人坟场,往 往只从行政及公共o生角度著眼.有关的丧葬法例,繁琐而不合情理,亦不体谅华人的殡殓沿习.这 对希望以香港为家、却重视传统礼教及习俗的华人,造成不少困扰. 经过华人领袖多年争取,港府终於在1913年批出一幅位於香港仔的山地作为华人永远坟场.自此, 部分华人领袖及商业菁英,决定在港落地生根.对他们来说,香港已不单是寄寓之所,而是终老家园. 从香港近代社会发展的角度观之,华人永远坟场的出现,甚至可以称为里程碑. 本书除探索坟场的建立背景和经过外 , 藉著人物介绍 , 笔者亦希望从另一角度探讨香港历史的另一章. 在英治下,长期以来华人在香港历史上扮演的角色都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事实是早自十九世纪中后 期开始,华人的经济实力已凌驾其他国籍商人之上.华人菁英自强不息,除成就了香港的商业发展外, 其中心系中国的商人和知识份子,更为内地作出实质贡献. 本书得以面世,实有赖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笔者特别感谢该会发展委员会的前任主席刘 文君小姐及现任主席陈品松先生BBS.刘主席不但同意并积极支持本书的编写计划,即使卸任后仍不 忘此事,实令笔者感铭於心.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多位师友包括丁新豹博士、冯佩珊小姐、任秀雯 小姐和郑瑞华小姐,一直鼎力襄助,在此笔者深表谢意. 高添强
6 1. 约1920年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俯瞰香港仔避风塘. 2. 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入口及牌楼 , 约摄於1925年.随著港府於1960年代初扩建香岛道香港仔段(即今天香港仔海旁道), 牌楼及坟场入口被移至今天的石排湾道口. 3. 1963年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内其中一处台阶.当时香港仔尚未发展成工业区,从坟场高处仍可俯览附近的景致. 4. 1966年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前方为建成不久的田湾. 5. 1955年从香港仔避风塘远眺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6. 1967年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初见一些高层建筑物.
7
第一章: 开埠前后本地华人的丧葬与习俗 华人传统墓葬习俗 墓地是逝者的归宿,历来为中国人所看重,所谓 三纲五常,百善孝为先 ,如果父母去世而不好 好表示一番,那就是大逆不道.对有条件者来说,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择吉地埋葬其祖 上的遗体,既令祖上的灵魂得以安固,还可保佑子孙繁荣昌盛;
不择风水而随便埋葬祖上遗体,往往 被认为是不顾礼法的不孝行为. 土葬的习俗反映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保护死者遗体,使逝者(包括遗体和灵魂)进入阴间继续生活 的观念.因此,为了能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得舒适,生者便应按照一套既定的礼仪程序,精心建造坟墓, 并将逝者遗体妥善安放、下葬. 19世纪末位於广州白云山上以传统形制建造的墓穴. 对汉族来说,木制棺柩是最普遍,也是最正统的葬具.它是逝者埋在地下的居室,是逝者的活动空间. 不少人更以死后能得一副上好棺木为最大幸事.此外,修建坟墓还要依循一定的形制.为去世的父母 或长辈修坟造台,是孝道行为,也是传统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丧葬并不随逝者的埋葬而结束.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伤之情,居丧(或称丁忧、守孝)更是中国人重 要的习惯.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载U 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 .自先秦以来,尽管居丧时 间及孝期的礼节和禁忌随著历史的进程而有所变动,三年之丧的主张,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伦理社会秩 序的基础之一.两千多年来,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都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变,惟居丧制度一 直存在,充分说明居丧之礼的重要.直至清代,居丧的礼制仍有很大的约束力,亦是人们恪守的行为 准则.以林则徐这位与鸦片战争及香港割让有著直接关系的钦差大臣为例,道光六年(1826)四月,朝 廷命林则除以三品卿衔署理两淮盐政,林氏以母亲丧期未满为理由,没有赴任.一个朝廷命官,以服 丧未满来推诿圣命,可见以孝道治天下的礼制如何根深柢固. 孝子在父母去世后,若根诚八,表达守墓久哀之意,是不应住在房舍里,而只能住在用茅草搭 成、设於父母墓旁的庐舍中(或称墓庐).发展到近代,於墓庐居丧之举已从简,一般只在父母的墓 地附近建一象徵墓庐的小屋,以表孝心.
8 当然,上述种种,主要还是为在世者所作,以求丰饶和生命兴旺. 20世纪初建於墓旁的墓庐. 开埠前后华人的丧葬 鸦片战争以前,港岛的人口不过数千,包括生活於沿岸或船上的渔民,以及散居岛上山谷及石矿场的 农民和打石工人.这批为数只有约二十的聚落(一些还称不上村落)位处黄泥涌、赤柱、薄扶林、香 港村(围)、大潭笃、石排湾、筲箕湾等地.港岛北岸东起大坑至今天坚尼地城为止,在1841年人 口只有寥寥数百. 香港虽然位於中国的边陲,但不论离中国的政治中心有多远,面积有多小,这个小岛都是中国的一部 分,它的居民都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遵从祭祖、尊孔和孝道的伦理制度. 开埠以前 , 由於不少位於港岛的山坡地尚未开发 , 传统的葬仪和墓穴的形制并不构成社会和o生问题. 细看一些十九世纪的港岛照片或绘画,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设於村后风水地的山坟或墓穴.坟场作为西 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港岛以至中国来说,可说闻所未闻. 1838年法国画家波塞尔(Auguste Borget) 环游世界并路经香港,画下了他在港岛所 见的一座墓穴.当时鸦片战争尚未爆发. 约1868年的黄泥涌村,若细心察看,村后的 山坡建有多座墓穴. 就在这个经历了数百年面貌却没有重大改变的岛上,英国在不到数年间建立了一座城市,翻天覆地的 改变遽然而至. 1841年1月25日,英舰 硫磺号 (HMS Sulphur)舰长拜切尔(Edward Belcher)率英舰在港岛西北 角的水坑口登陆.次日,英国远东舰支指挥官伯麦(Gordon Bremer)到达,并举行升旗仪式,宣9布占领香港.2月1日,伯麦与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兼商务总监义律上校(Captain Charles Elliot) 联名 向居民发布告示,表明清政府已把香港全岛让给英国管治. 对英国来说,攫取香港的目的原是要在亚洲设置一个前哨基地,以推动贸易,而不是为了征服土地, 又或扩张领土.英国政策从没有把香港开发作欧洲人殖民区的意图.当时香港的经济功能、面积和气 候,局限了欧洲人大规模和永久性移民的可能.英国殖民地部(理藩院)在1843年6月3日给第一位 港督j甸乍的信中即指明 香港的占领不是为了殖民,而是为外交、商业及军事目的 .根庹, 港府对华人并无同化的打算,只是任由他们依约旱纳罘绞胶头缢紫肮,谋生过活.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是英国在海外众多的领地中,首个居民以华人为主的殖民地.如何管治华 人成为这个新殖民地政府的一大挑战. 当英国开始在香港建立殖民统治之时,并没有计划大规模开发这个小岛,而只是按照军事及商业的需 要进行各种部署.最早建立的都是与防卫有关的设施包括军营和炮台;
同时设置的还有田土厅,并拍 卖土地给商行以确保财政来源.为迎合欧洲特别是英国商人的需要,政府同意设置会所、马场、运动 场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