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9-12-14 |
" 在我眼中的 "萌芽" 就是无限的 可能性.这种创造性活动所形成的 产物――诗, 往往会给人带来千变万 化的审美体验.现代人的困惑之一 就是如何安放自己.这个 "自己" 包 括物质也包括精神.世界总在我们 的门外脉动.走出去, 或者走到一个 相对独立的典型空间里, 这时, 我们 与空间的关系就变得神秘起来. 在 "小桥村" 这个地方, "我们" 这些异乡人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接纳、 融入, 还是抗拒与叫嚣?在这首 诗里, 读者会找到很多信息来达成 阅读. 这个村庄非常纯粹.田埂的芦 苇, 田间的几只鸭子, 一只麻雀大小 的寂静, 还有两只蚂蚁外加一个牛 蹄窝…… "芦苇" "鸭子" "麻雀" "蚂蚁" "牛蹄窝" 这个世界很简单, 就像 中国山水画寥寥几笔的勾勒.然而, 扑面而来的却是敞开了双臂般 的包容与接纳.眼前的 "我们坐下 来" , 说到底是我们的 "闯入" , 然而 人的主观意识投射到外物, 形成的 观感, 是 "田埂上的芦苇向里挪了挪 位置" . "芦苇" 瞬间就带有了诗人的 情感投射, 有了情味. "田里没有 水" , 或许正是田儿闲置的时间, 没 有庄稼, 这丝毫不会影响诗人的想 象力.因为或许过不了多久, 这里 的草或庄稼的种子会冒出头来, "返 青的声音" 萦绕在耳畔如同鸭子走 动而发出的声响. "我们长久的坐在那儿, 没有说 话" , "我们" 坐在小桥村, "我们" 的 彼此, 言语成了累赘.因为小桥村 的一切在与 "我们" 发生交集乃至彼 此地穿插和渗透. "我们" 的感觉在 不断变化, "我们" 的物质与精神的 形体也随着变化而变化.感觉到鸭 子的消失, 感觉到周遭的寂静, 在无 边的静寂里, 曾经膨胀在肉体世界 的所有东西全都遁迹了, 消融了, "我们" 越来越小, 越来越小, "像两 只蚂蚁掉进同一个牛蹄窝里, 不知 所措" . 来到 "小桥村" , "我们" 人仿佛 回归到了最初的位置.平等, 包容, 接纳与安宁.我想这就是诗人为我 们构建的 "精神乌托邦" . (阿莲/解读) "当我们坐下来, 田埂上的芦 苇/向里挪了挪位置. " 当读到这一 句, 杨代林说, 他仿佛变成了一株芦 苇, 静静地生长在乡村的水田边, 看 鸭子一扭一扭地走动, 等夜色上来, 等凉风过去. 他仿佛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内蒙古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 一个 宁静的地方, 他们一家还是住在那 个平房里, 边上有山, 有雅鲁河静静 地流过. 在地质队工作的爸爸还是那么 忙, 长年不在家.那时是多么自由 自在, 他和地质队子弟小学的小伙 伴们, 没事就往山里跑, 有时在山野 里, 一玩就是半天. 杨代林的家庭是地质队世家. 他的爷爷奶奶、 姥爷姥姥、 大舅, 包 括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地质队工作. 这个工作的特点是, "哪里有矿哪里 就是他们的家" .所以, 在杨代林的 印象中, 他和他的家总是在漂泊中, 而 "故乡" 这个词一经说起总是那么 让人五味杂陈. 小学三年级那年, 他们随单位 举家搬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 区.在那里, 杨代林度过了他的小 学和初中生涯.在学校期间, 他专 门学习了播音主持, 高光时刻是, 初 中时和区电视台的主持人一起主持 区运动会.后来, 他还担任过一些 商业活动的主持. 杨代林一直属于 "别人家的孩 子" 类型, 学习优秀, 能说会道.中 考顺利地考入一所省重点中学.后来, 又如愿考入齐齐哈尔医学院. 从医是父母对他的期许.也许 是干一行怨一行吧, 从事地质工作 一辈子的父母不愿意儿子再像他们 一样漂泊不定, 所以, 医生这个职业 对于他的父母来说 "至少是安定 的" . 在大学里, 杨代林进入中文播 音部, 主持一档每周二期的夜间栏 目.大三时, 他担任 "校园之声" 广 播电台台长. 这样的经历, "在医生的冷静严 谨与主持人的热情奔放两个角色之 间转换" , 对于他来说, 是一种独特 的人生体验. 因为从小打下了播音主持的底 子, 所以, 他在前不久富阳二院举办 的 "我和我的祖国" 宣讲比赛中获得 一等奖. "真的没想到会拿一等奖, 这真的要感谢小时候专门的训练. " 杨代林说. 杨代林去年7月份从齐齐哈尔 医学院一毕业就来到了新登. "从来 没远离父母到这么远的地方, 特别 想家. " 身为独子的他说到这里忍不 住眼眶红了. "到这里首先是气候不习惯, 冬 天特别湿冷, 不像老家一进屋就是 暖气.然后是语言上的不适应, 这 边的方言像天书一样, 一点也听不 懂.然后是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上, 还需要尽快适应. " 杨代林说, 父母 很支持他到外面去打拼, 常勉励他 "好男儿志在四方" , 让他安心工作. 他也特别感谢同事们对他工作 和生活上的帮助, 印象最深的是科 主任带他做第一台手术时对他讲的 一番话: "你要去适应环境, 不能让 环境来适应你.要想在新登工作 好, 必须学会和听懂新登方言. " 这 些话, 杨代林都记在笔记本上, 时常 翻出来看一看, 激励自己. 回到这首诗, 杨代林说, 他非常 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和传达出的人与 自然的关系.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 到, 在一个特定的时空、 状态下, 人又 回到了他最初的位置, 和自然万物平 等相处, 和芦苇一样, 和蚂蚁一样. 寿光晓/文 读诗人: 杨代林, 90后, 富阳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生 "渌渚周雄杯" 浙江省第三届少儿故事会 扫一扫, 听故事 背母享日 冬天里, 体弱多病的母亲有次不小心受 了凉, 到了晚上就开始咳嗽.第二天赶去看 郎中后, 吃药数天也不见有多少起色.没过 多久, 咳嗽加重成了哮喘. 哮喘是个磨人的病, 一喘起来, 人仿佛随 时要背过气去.看着母亲脸色苍白地躺在床 上气喘吁吁, 或者走一步喘三喘的样子, 周雄 心里猫抓一样难受, 侍奉汤药十分尽心, 总想 方设法减轻母亲的痛苦. 看病的老郎中跟周雄说了哮喘这个病好 得慢, 平常要多晒晒太阳, 不能受凉, 再喝点枇 杷叶、 枇杷花煮的汤水, 对身体恢复有好处. 天气暖和的时候, 周雄看到母亲哮喘的 症状果然是减轻一点, 于是, 凡是阳光普照 的日子, 周雄就在门前的向阳避风处放一张 竹躺椅, 躺椅铺上棉花胎, 然后把母亲背出 屋来晒太阳. 他轻轻为母亲捶背, 又端来当茶水喝的 枇杷叶、 花炖的热汤给母亲喝.喝了热的, 又 晒着太阳, 母亲的哮喘就会暂时平复下来, 呼 吸一顺畅, 脸色也被阳光映衬的红润起来. 于是, 在整个冬天里, 天气好的时候, 周 雄一天不落地背母亲晒太阳、 煎药、 喝草药 茶.为了让母亲好得快一点, 周雄还特意向 老郎中请教推拿的手法, 帮母亲减轻痛苦. 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天气渐渐转暖, 在老 郎中的细心诊治和周雄的精心护理下, 病了一 冬的母亲身体终于慢慢好转了.而周雄却因 为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护理, 人消瘦了很多. 病好了的母亲, 特意为周雄炖了鸡汤, 而 周雄还是悄悄给母亲多盛了一碗. (柴惠琴 收集整理) 当我们坐下来, 田埂上的芦苇 向里挪了挪位置 田间没有水, 几只鸭子在里面走动 像草返青的声音. 我们长久地坐在那儿, 没有说话 有时感觉鸭子消失了 我们只隔着, 一只麻雀大小的寂静 有时又感觉天色暗了下来 我们越来越小, 像两只蚂蚁掉在 同一个牛蹄窝里, 不知所措. 在小桥村 作者: 康雪 FUYANG DAILY 达夫弄 ・ 文艺圈
13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 蒋立波 邮箱地址 | [email protected] 版式设计 | 俞高峰 【链接】 扫二维码 听精彩读诗 【作者】 康雪, 曾用笔名夕染,
1990 年生, 湖南新化人, 暂居益阳.曾参加第四届 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 第34 届青春诗会, 有作品发 表于 《人民文学》 《十月》 《诗刊》 等.出版诗集 《回 到一朵苹果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