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Mckel0ve 2013-01-02
黉门周刊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4 人文 人文 本版编辑: 任旦雯

电话:86691575 电子信箱: ms@dyrb.

com.cn 弃牧归瓷,放牛娃改变村庄命运 对市婺州窑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旭红 来说,上宅既是东阳近现代瓷业的发源地,也是东阳陶瓷文化的圣地,这也是她 促成与市中医院合作,在此举办义诊的原 因.年轻时的她供职于东阳瓷厂,曾参与 制作市革命烈士陵园党旗的雕塑.瓷厂改 制后,她虽然从事商贸业,但依然牵挂婺 州窑的传承工作,并于去年成立了婺州窑 陶瓷文化研究所,邀请了从金华市博物馆 退休的东阳籍陶瓷文化研究专家赵一新担 任顾问. 在当日举行的婺州窑文化传承发展研讨 会上,到场的老工匠与东阳瓷厂老瓷工又 披露了许多往事.在东阳现代瓷业发展历 程中,上宅制瓷工匠参与了多次技术改革.如1958 年,上宅瓷厂

6 名工匠到诸暨 游玩,胡梦昌无意中发现了农家门前的一 块磨石是上好的瓷土,经询问来自巍山伍 家村,回去后找来试制碗盏,获得成功. 公私合营后,他们又参与把传统龙窑改造 成了倒焰窑,提高了产能与质量、品种. 瓷厂搬迁到河头后,老工匠们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上岗,助力 改造成功隧道窑,彻底改变了产品质量差、能耗大、利润低的滞后状况,一等品 从15%提高到 40%以上.

2018 年,东阳市婺州窑烧制技艺列入东 阳市级非遗名录.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海 刚说,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婺州窑文化的 抢救、传承工作,借助婺州窑文化遗泽,开 发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新产品,同时记录整理 老瓷工的口述史,做好历史存档与技艺传 承.当年的东阳瓷厂技术骨干,现为浙江广 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的王晓平 对婺州窑同样有着深厚感情,他已经谋划在 广厦学院开设陶瓷艺术专业,让古老的婺州 窑文化薪火相传. 最早的碗厂, 最后的瓷工, 最有温度的村庄 探源东阳现代瓷业的起点歌山镇上宅 记者 吴旭华 159年前,东阳近代瓷业的第一炉窑火 在这里点燃.

57 年前,窑火熄灭,一批老窑工仍坚 守着这片土地. 6月6日,市婺州窑陶瓷文化研究所携 手市中医院,在歌山镇西宅村上宅自然村为 原东阳瓷厂的老瓷工体检义诊.当日,29 位老瓷工回到"故里" ,回顾往事,共话沧 桑. 走近老瓷工,走进上宅村,才知道这个 位于东嵊省道边的小村庄,居然隐藏着东阳 第一座碗厂,至今村里还有7位经历了东阳 瓷业近现代变迁的老瓷工. 一炉窑火,一群瓷工,撑起了东阳最有 温度的村庄. 上宅并非东阳最早的婺州窑址.早在唐 代, 离它不远的歌山窑就烧制出了精美的青瓷 器;

五代时期, 葛府窑接踵发力, 把婺州窑瓷器 推上了更加精美的艺术高峰, 成为当时婺州最 负盛名的青瓷窑口.由这两座窑址辐射出去, 形成了东阳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婺州窑群. 随着龙泉、景德镇等著名窑口相继崛 起,东阳的婺州窑在明代逐渐熄火.昔年车 水马龙的窑址,逐渐湮没成"长松落落,卉 木蒙蒙"的阜陵土冈.

1852 年,一位名叫胡兹培的少年来到富 阳新登县为当地的富户放牛.放牛的野外有 一处碗厂,少年胡兹培看着瓷工们进进出 出,挑入一担担泥土,挑出一筐筐碗盏,颇 觉神奇.偶然的一次,他走进碗厂,看到那 白色的泥土与老家上宅村南山上的白泥极为 类似,于是趁着春节回乡之机,带了一袋白 泥,央求碗厂师傅制作,结果大获成功.胡 兹培暗下决心:他日必在家乡办一个碗厂, 结束为人牧牛的命运!从此之后,他一有空 闲就来到碗厂,向师傅们请教,用差不多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