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3-02-21 |
二是保持表达语意的准确度,力求一语破的.先以 原典文本的自然段落为单位形成 原文―译文―解读 的格局,再用精练的小标 题作为线索将各个部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样,从点到面就 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 五是通俗表达.为了体现国学特色,本着通俗化与生活化的原则,选择本土 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进行阐释与评议.尽量避免使用欧化 句子、概念语言和文言句式,以消除读者在时空上的疏离感.让读者接近它、喜 欢它、融入它,进而找到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 最后,在此对文中参考文献的作者,尤其是以傅佩荣先生为代表的译注者表 示诚挚的谢意.国学博大精深,非一两人之力所能洞彻,但愿《国学基础》真的 能为读者学习国学奠定基础,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反馈
邮箱:wkservice@ vip.163.com. 目录目录绪论
一、国学含义 动态考察 /
2
二、百家争鸣 儒道胜出 /
5
三、双水并流 此消彼长 /
7
四、天人损益 各执一端 /
10
五、同一学派 亦在沿革 /
12
第一章? 孔子 导言 /
16
第一节 志于学 渴望长大成人 /
19
第二节 立于礼 打造君子人格 /
27
第三节 依于仁 解除人生困惑 /
41
第四节 达于天 实现天人合一 /
57
第五节 据于德 勇于道德实践 /
69
第六节 志于道 完成人生使命 /
89
第七节 从于心 获得生命自由 /
111 结语 /
121 VI
第二章? 孟子 导言 /
126
第一节 人性向善 为道德立法 /
129
第二节 明性择善 为生民立命 /
143
第三节 自我完善 让生命成长 /
160
第四节 与人为善 让生命闪光 /
177
第五节 止于至善 让生命圆满 /
201
第六节 王道乐善 让功德不朽 /
215 结语 /
233
第三章? 老子 导言 /
236
第一节 何为道德 /
239
第二节 尊道贵德 /
250
第三节 保德立身 /
265
第四节 以道处世 /
274
第五节 圣人之道 /
283
第六节 以道治国 /
293 结语 /
308 VII
第四章? 庄子 导言 /
312
第一节 化解主体 成为至人 /
315
第二节 摆脱困境 与物齐一 /
327
第三节 回归本真 与道相融 /
347
第四节 全德保真 成其天性 /
363
第五节 安时处顺 以养其生 /
375
第六节 斋心勿用 以处人世 /
380
第七节 不离吾宗 以应帝王 /
394 结语 /
402 参考文献? /?
405 绪论2到目前为止,国学还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需要我们在动态中把握它, 在发展中定位它.这不能由哪位学者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个学派来决定,而是时 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由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国学所释放的时代 价值来决定.纵观国学发展史就会发现,伟大的传统、开放的精神、现代化转 型,才是国学定位的三大标准.
一、国学含义 动态考察 国学 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涵和外延差异较 大.《周礼・ 春官》谈到乐师的职责时说: 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孙诒让《周礼正义》对此解释说: 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可见,周代的 国学 是指国立小学.从西汉开始,历代政府普遍设立太学,以实 施高等教育, 国学 随之发展成为包括小学与太学在内的国立学校的统称.到 了东汉, 国学 又专指太学或国子学.《后汉书・朱浮传》记载,在建武七 年的时候,太仆朱浮以 国学既兴,宜广博士之选 建议国家在太学兴起后, 要广招博学之士传播学术.可见此时的 国学 还不是指 学术 ,而是指 太学 .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席卷之势汹涌而来,许多人担心中国学 术消亡,就借鉴日本提倡国学的做法倡导国学.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 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以 国学 一词称代中国传统学术,以示与 西学 相区别.此后,邓实、章太炎、谢无量、罗振玉等一大批学者或创办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