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3-02-21 |
3 绪? 论 或建立社团,纷纷加入倡导国学的行列, 国学 用以称代中国传统学术得到了 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名词与 国学 并行使用,一是 国故 ,一是 国粹 .1910年,章太炎发表《国故论衡》,以 国故 指称中国传统学术,以示 与 国新 (国之新学)相区别.钱玄同、刘师培、黄侃等人也使用过 国故 一 词指称中国传统学术.对此,1923年1月,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 '
国故'
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它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 思.'
国故'
包含'
国粹'
,但它也包含'
国渣'
. 胡适的这一说法得到许多 学者的认可.曹聚仁在《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一文中对此还做了进一步解释: '
国故'
之'
国'
,乃专指'
中国'
而言,非泛称也.'
故'
之义为'
旧'
;
以今释之,则与'
过去'
二字相当.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章太炎等人所提倡 的 国故 ,是主张用传统的方法研究传统学术,而胡适等人则主张借鉴西方 的研究方法来 整理国故 .胡适于1919年8月在《新潮》上撰文说: 用科学 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 同年11月,他又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的主张. 与此同时,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 发明国学,保存国粹 为口号积极倡导 国粹 .邓实创办《国粹学报》,并以此为阵地,宣传国粹. 1905年2月,黄节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国粹学报叙》说: 国固吾国也,学 即吾学也.海波沸腾,宇内士大夫痛时事之日亟,以为中国之变,古未有其变, 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 相侔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慨为吾国固奴隶之国,而学固奴隶之学也.不 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
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 奴. 看来,邓实、黄节等人抵触西学,并非完全出于对西学的认知,而是出于 一种文化情感,同时也是出于一种深沉的忧患,他们担心中国学术在西方文化的 冲击下不能独立自主,由此可能导致中国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奴隶. 经过一番讨论后,19世纪20年代,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开始普遍使用 国学 一词来概括中国传统学术.蔡尚思在《中国学术大纲》一文中说: 国是一 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 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那就无所偏倚了……中国的固 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 胡适也有类似的说辞: 中国的一切过
4 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
;
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 '
国故学'
,省称为'
国学'
.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从此各大学所成立的以中国传统学术为研究或传播内容的学术机构或教学 机构都以 国学 一词命名.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
1925年,清华大学 成立国学研究院;
与此同时,燕京大学、厦门大学、齐鲁大学、东北大学、西北 大学等纷纷成立国学研究机构或国学院系,一时间国学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 九一八事变 的一声炮响阻断了中国学术的自我更新之路,学术界开始分化. 一部分人投身抗日,放弃了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