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 2013-02-24 |
62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 士安慰赈赡,而且 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 毋]、宋衷等撰《五经章句》 ,谓之《后定》 . ① 荆州学派的首要人物是宋衷, 另一重要人物便是 王粲. 献帝初平四年 (193) , 王粲归附荆州刘表, 积十余年, 直至曹操南征平荆州, 王粲归顺曹操, 才得以北归. 《刘镇南碑》 : (刘表)又求遗书, 写还新者,留其故本,于是古典毕集,充满州 闾. [5]572-573 王粲所得《论衡》 ,亦当在 古典毕 集 之列.王粲与宋衷同为荆州学派重要成员, 且《论衡》流传于荆州,宋衷当熟悉《论衡》 . 如上所说, 王肃早年曾师从宋衷, 因此宋衷是王 肃接受王充思想的另一重要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家学还是师 学,王肃都接受了王充《论衡》 ,其经学思想深 受王充影响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求 实情 的治经态度 《诗》《书》《礼》《易》《春秋》等原本 是儒家先师教授生徒的教材. 到了汉代, 儒学处 独尊之位, 儒学经典被奉为永恒不变的真理―― 经 . 在利禄的引导下, 以解说、 传播儒家 《五经》 为主要内容的经学盛行于世. 在经学一统天 下的时代, 人们往往对经学盲目崇信, 看不到其 不足, 更不敢对其进行批评指责, 唯有王充例外. 在 疾虚 、求真实的思想指导下,王充对当世 盛行的经学进行了认真审视, 并对其缺陷与不足 进行了批判. 王充认为经传有阙误, 当以诸子补 经传之阙, 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 实是 . [6]160 王充视经传如众书,对经传中虚妄 之处多加以批判,如《书虚》《艺增》《正说》 等. 王充这种求真实、 重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后世 学者有不少影响.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经学变得极其繁琐, 以至 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 言 . [7]1213 东汉末大儒郑玄遍注群经, 括囊大 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 略知所归 . [7]1213 郑学一出,学者向风,无不悉 从,以致有 宁疑孔孟误,不言郑服非 之说. 郑学虽然深受学子们欢迎, 但其并非完美, 因此 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 (郑)玄质于辞训,通 人颇讥其繁. [7]1212 王粲有《尚书问》佚文,对 郑玄《尚书注》有所疑.虞翻(曾为会稽太守王 朗功曹) 曾奏郑玄解 《尚书》 违失事目, 认为 (郑) 玄所注五经,违义犹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 正 . ② 正因 郑学 有诸多缺失,从而导致了 王学 的出现. 王肃生活的时代郑学盛行, 其自幼所习亦是 郑学. 《孔子家语解序》: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 自肃成童,始志学,而学郑氏学矣 , 然寻文 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 而易之 . [8]1 《三国志・王肃传》: 初,肃善 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 《诗》《论语》《三礼》《左氏》解. [1]419 从 而导致经学史上著名的 郑王之争 .王氏与司 马氏联姻,王肃为晋武帝司马炎妻父,因此,王 学得到司马氏政权的支持而立于学官. 诸于此类 政治原因, 后世学者对王肃颇多责骂. 许多学者 认为王肃故意批郑玄邀虚名, 甚至不惜造伪书为 其申说. 此类说法显然是不合乎历史事实. 出土 简牍文献有力地证明了 《孔子家语》 和 《孔丛子》 二书所出有源,并非王肃伪造.王肃也并非 心 术不端 ,有意识与郑玄 唱对台戏 .其实, 其(王肃)经注主要驳郑,对贾、马亦有所超 越,所论常有合理依据,确能弥补郑学疏漏,不 可一概视为故意黜郑之作 . [9]624 王肃驳郑更多 的是从 求实情 的学术角度而言的,并非完全 出于意气之见. 通过逐条对比郑注与现存王注佚 文便可发现, 王注虽然与郑注颇多差异, 但 郑、 王释经并非处处不同, 不少处还是相同的 . [10]232 有同有异,乃是以学术 实情 为取向之结果, 如若有意识 非难 ,当处处皆异也.此外,郑 玄并未注《左传》而王肃却注了《左传》,亦可 说明王学并非完全针对郑学的. 汪惠敏认为, 郑 玄与王肃之说解,其差异者非为字句之解释不 同,而为思想之差异,肃所驳斥者,乃郑说中思 想怪异者 . [11]245-246 此说颇有几分道理.就《毛诗》而言, 郑笺毛诗而时参三家旧说,故传笺 互异者多.《正义》于毛、郑皆分释之,凡毛之 所略而不可以郑通之者, 即取王注以为传意, 间 有申非其旨,而什得六七 . ③ 由此可见,王肃 从是多学术 求实情 的角度,对郑玄经注进行 批判和接受,并非有意识与 郑学 唱对台戏. 除王肃之外, 批判 郑学 缺失者不乏其人. 蜀中李N间接师承于宋衷, 著古文尚书 《易》 、 《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 第1期吴从祥: 论王充对王肃经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