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 2013-04-05 |
(二)航天科工现有基础 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是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在新常态下持 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履行社 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十二五 以来,航天科工结合自身发 展需要, 深入推进 转型升级、 二次创业 工作, 特别是2013
5 年新一届党组成立后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与 国家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总体部署高度契合.经过 几年时间的探索实践, 相关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为双创示范 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聚焦创业创新主攻方向 把握智能经济时代特点,以 产品成本不变,性能提升 50%以上;
或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
或导致产业 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
或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 作 为新一代技术的定义标准,发展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新一 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装 备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确定微 系统、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智慧产业等四项基础 性支撑技术领域,集中精力加大创新投入和政策扶持,相关 领域发展均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全集团内部活跃着 近2000个各类双创团队,其中前沿基础探索团队100余个, 装备研制生产技术应用创新型团队1600余个,军民融合创新 创业团队300余个. 2.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航天科工聚焦主攻方向,积极打造各级各类创新平台, 截至 十二五 末,共拥有各级创新平台184个,其中,国 家级创新平台27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13个;
十二五 期间,航天科工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1.5%,重6点支持前沿技术领域的独立创新、跨单位的联合创新,以及 自由组合的双创团队创新;
打造了以专有云网、 工业互联网、 国际工业互联网为依托的企业内部双创、社会双创和国际化 双创线上支撑平台;
以线下双创辅导中心、 专业化科创中心、 军民融合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载体,着力形成覆盖全集团、 面向全国、走向国际的双创服务支撑体系与运行机制. 3.创新成果落地成效显著 由于双创既无经验可借鉴,也无教训可吸取,航天科工 遵循 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 的原 则,研究制定了在集团内部推进双创的若干支持政策.目前 已经重点推进实施了14个 三创新项目 , 并设立了17个 三创新特区 ,在商业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智能制造、智慧 产业、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与产品、大数据应用技术、智能机 器人、智能传感器、增材制造技术、功率激光与信息激光技 术、太赫兹技术、量子器件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安防技 术等领域投资数百亿元开展创业创新工作,加速了企业发展 新动能的形成过程.截至 十二五 末,累计形成有效专利 13785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60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 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国防科学技术奖234项.在信 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新技术 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5%. 4.双创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7 以线下辅导中心为支撑,线上综合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同时辅以创投基金的强力保障,具有航天高科技特色的产业 化、 市场化、 社会化及国际化的双创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截至2016年7月,航天云网线上众创空间及线下双创基地汇 聚了社会双创项目1000余项,项目以 互联网+智能制造 领域为主,并结合各线下区域特色,共涉及工业制造、机器 人、无人机、电子芯片、基础材料、医疗健康、能源材料、 环境监测、智能家居、金融服务等10余个门类.此外,在国 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航天科工牵头承建了中央企业双创服 务网络平台,重点围绕信息互通、科技管理与双创服务等三 大业务,致力于打造央企创业创新线上线下共享协同的生态 圈,以强化政府引导职能,提升央企引领作用,增进大众双 创成效.目前,网络平台1.0版本已上线运行,国资委科技 创新管理3万余条新闻历史数据已全部完成迁移,上线双创 项目信息600余条. 5.创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十二五 期间,航天科工大力实施 3+1 重大人才 工程(计划),取得预期效果,为创新人才队伍的选拔和培 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引进29名国家 千人计划 专家, 新增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1人、何梁何利奖3人、航天基 金奖442人、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3人,当选国家青年拔尖 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