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2013-06-23

20 亿元以上, 在全国银行业存款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下 30% . [12 ] 按此计算当年上海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游资其总额当在

16 亿元以上. 当然, 当时集中于上海的游资, 除了上述活期存款之外, 还有存入外商银行的资金, 投入股票、 标金、 公债等领域资金等不同的形态.抗战初期上海游资究竟有多大规模? 各方面史料记述不一. 裕民银行经济研究室主编的 《裕民》

1940 年第

1 期的一篇文章指出 : 根据各年报纸登载的数据, 上 海游资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 约为五万万元, 民国二十七年约为十二万万元, 民国二十八年后约为三十 万万元, 民国二十九年后约为五十万万元, 现在的数目, 大约无甚增减.四年之内, 游资增加到十 倍 . [5 ] 据此材料, 上海游资规模由抗战开始之前的

5 亿猛增到

1940 年的

50 亿, 四年之内增至十倍.

1940 年6月28 日南京 《中报》 刊文指出: (

1937 年) 事变以来, 沪市已无形成为一般富有者避难之 乐园, 资金麇集, 金融活动, 各项事业均呈畸形之繁荣.迨欧战爆发, 南洋、 香港各地之华侨, 复以大批资 金向沪市逃避, 至去年底止, 据估计竟达

30 万万元之巨.最近两周间, 欧战局势急转直下, 华商各大小 银行活期存款骤增, 其存户以外商银行转入华商银行者居多, 约其有

60 万万元之巨.而各华商银行, 均 因存款过巨, 拒收新户存款 . [13] ( p328) 南京 《中报》 的数据显示:

1939 年底上海游资规模有

30 亿, 到1940 年6月底已达

60 亿.

1941 年10 月日本驻香港代总领事木村在给外务大臣的报告中谈到上海的游资问题.他说 : 在事 变前, 上海的游资只有

三、 四亿元, 到昭和十三年(

1938 年)

五、 六月左右增为十二亿, 昭和十四年底有三 十亿, 昭和十五年底已达六十亿之多, 估计最近差不多有九十亿游资 .他认为 游资所以如此之多, 是 因为上海法币价值较内地及香港为高.在此情况下, 法币则直接或间接地流出到上海, 或是经广州湾、 澳门、 香港等地集中到上海 . [14] ( P484) 日本方面的数据表明: 沪战前上海游资为 3―4 亿元, 到1940 年底 增加到

60 亿元, 和南京 《中报》 的数据基本吻合. 综合上述史料, 可以肯定的是, 沪战爆发前上海游资规模约为 3―5 亿元,

1938 年约为

12 亿元,

3 0

1 第6期万心, 等 抗战初期上海游资初探

1939 年约为

30 亿元,

1940 年约为

50 亿―60 亿元.可见, 抗战初期上海游资不仅规模巨大, 而且呈加 速度增长, 四年之内, 游资增加

10 倍以上, 而且越到后来增长速度越快, 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国民政府的立场看, 抗战初期上海游资最理想的出路, 当然是把它吸收到后方来做生产部门的投 资.这样不但当时游资作崇的上海投机风潮可以平息, 而且可以充实后方的经济力量, 支持抗战经济. 然而事实上, 上海游资很少内移, 而且内地游资还有不断向上海集中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 其主要原 因有三: 一是上海一般游资拥有者, 对政府缺乏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 他们害怕战争一旦失败, 一切生产 投资都会受到损失, 所以上海游资不敢向内地投资.二是内地缺乏容纳游资的良好市场和环境.后方 工农业的基础本来就差, 加上战争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 形势变幻莫测, 战火反复摧残, 工厂、 农场被迫不 断迁徙, 投资后方工农业极有可能血本无归.另外政府为筹集战争经费, 以各种苛捐杂税名目, 肆意剥 夺资产者, 又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使资产不断贬值, 因此一般游资所有者视内地投资为畏途.三是上海 是一个投机市场的中心, 游资在此运作, 容易获取利润.比如投资外国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