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3-10-24 |
20 世纪之后的艺 术实践,则开始大规模融入不同来源的文 化因子,并融会成具有鲜明城市特征与地 方特色的表达形式.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的发展历程来说,所有发生在青岛本地的 艺术思潮、观念与创作活动,都是这一精 神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并创新了此 系统的生机勃勃的区域样本.其中许多经 典个案与形态革新,更是在相当意义上推 动了某些艺术门类、派别、品种的成熟与 进步. 遗憾的是,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 成长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大量具有差异化特 质的艺术实践活动, 近百年来尚无一部青 岛本土艺术史著述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描述 与总结, 这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而 言,不可谓不是一个缺失.近年来,随着青 岛各个门类艺术创作活动的日益活跃与不 断涌现的创新表达, 人们对本土艺术发展 脉络的认识与价值认同不断强化, 社会各 界和众多政协委员就加强相关领域研究的 呼声逐渐增大, 青岛文化研究院及其前身 青岛市艺术研究院倍感责任在肩, 唯担纲 并身体力行,以求本着客观、理性、科学的 态度,深入发现、发掘、梳理历史资源,真实 还原历史现象、人物与演变过程,弥补本土 艺术史整体研究与出版的空白. 《青岛艺术史》的编纂工作从
2013 年 启动,陆续编纂出版音乐、影视、美术、舞蹈、文学、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篆 刻、摄影、曲艺各卷.因这一工作规模较大, 所涉时间长度、门类特性、关联人员、学术 评价等内容繁杂, 相关工作得到了各方面 的持续关心帮助, 这是此项起始性的历史 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保证. 把本土艺术史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 下进行历史还原,将其起源、发展、演变、 融合视为一个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整 体,是《青岛艺术史》编纂的基本方针.唯此,我们才可能找到本土艺术发展的独特 逻辑与规律.需要说明的是,各卷所涉不 同艺术门类,在青岛出现的历史时期各不 相同,如美术可上溯至东夷时期,而电视 艺术的兴起则要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由 于各卷对其产生、 发展都有详尽的描述, 在此不一一赘述.《青岛艺术史》 的编纂, 既有丰富的内容可供记叙,也有较多困难 而一时难达完满.首先,这项工作史无前 例,几乎没有旧志可供参考借鉴,幸得编 审委员会诸位专家、 学者的鼎力支持,对 编纂原则、体例、标准、纂述要求和结构框 架几经研讨修改, 成为诸卷编纂依据.其次,编纂工作任务繁重而人员缺少,文献 发掘、线索梳理、事件还原、作品分析、口 述采集,诸事环环相扣,虽兢兢业业奔波 忙碌,其间的困难仍可想而知.正由于存 在种种困难,因而欲全面、完整、准确概括 地记录青岛艺术的历史脉络、发展过程和 现实成就,实非易事.在相关部门和各界 人士的大力襄助下,在诸位编著者的艰苦 努力下,《青岛艺术史》 终于在
2017 年开 始陆续出版发行,接受读者的评判. 《青岛艺术史》的出版,不仅可以使读 者以脉络清晰的方式了解青岛艺术事业 的历史与现实、创造与成就、前进与曲折, 亦将为后人研究本土艺术留下可供借鉴 的文献资料. (此文为《青岛艺术史》系列丛书序 言,该丛书的音乐卷、影视卷已于
2018 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 青岛艺术史》序 言迟涛在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中有 这样一个桥段: 初入伍的何小萍 特别羡慕那身绿军装, 于是偷偷 拿走林丁丁挂在墙上的军装去拍 照,结果引发轩然大波.何小萍对 军装的无比渴望, 既可以看成一 名新战士的理所当然, 同时也是 那个年代人们对绿军装普遍渴望 的自然流露…… 俗话讲,人靠衣装马靠鞍.衣 服是无声的语言. 历经数千年演 变,衣服早就从最初的御寒功能, 拓展为审美这一抽象的标签.赤 桦在《衣不蔽体》一书中,聚焦中 国现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 开放、 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国 民的服装习惯, 依次选取了各个 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 配以生动 的图片, 讲述中国服饰百年来的 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 系,从而得出结论:服饰不仅仅是 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思潮休戚相关. 衣服也不仅仅 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 阶级、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