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 2013-10-24 |
第三部分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结果;
第四部分探讨 了关键的结论.
4 /
22 No.201505
(一)阿根廷的银行系统 在1994 到2001 年间,阿根廷的银行业经历了许多转换,包括整合机构数量和相当程度 地改善监管框架. 随着这些变化, 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显著的增加. 大部分改革发生在
1995 年银行业危机后,到1998 年末,在世界银行提供的银行业监管环境和质量排名中,阿根廷 银行业迅速上升到世界第二(仅次于新加坡和香港) . 表1:阿根廷:1994 年11 月和
2001 年11 月银行系统的结构 在这
7 年内, 机构的总数下降了约一半, 从168 到83, 主要由于大量的合作银行的并购, 以及部分小型省级银行的私有化(如表 1) .与此同时,受外资银行子公司数量上升的驱使, 外资机构的数量从
1994 年11 月的
31 家上升到
2001 年11 月的
36 家.结果是,外资银行市 场份额有了实质性增加,在去年的样本中,外资银行控制了银行体系约一半的资产. 在此期间, 阿根廷银行系统面临过四个不同银行挤兑事件,
1994 年12 月-1995 年4月(墨 西哥危机) ;
1997 年10-11 月(亚洲金融危机) ;
1998 年8-9 月(俄罗斯危机) ;
2000 年10 月-2001 年11 月(阿根廷危机) . 与对国内银行相比,这些事件对外资银行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如图 1) .
5 /
22 No.201505 图1:阿根廷:银行挤兑时期的存款演变
1994 年12 月-1995 年4月银行挤兑事件起因于人们对阿根廷的担心, 认为阿根廷将在墨 西哥的货币贬值后退出货币发行局.挤兑始于以比索计价的存款,但随后很快蔓延至美元存 款. 在四个月内, 居民存款下降了约 16%, 在危机最大时期有近 90%的银行失去存款. 然而, 大多数外国分支机构,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在此期间能够同时增加比索和美元计价的存款. 甚至提高了存款利率,仍无法减小国内私人银行存款损失.
1997 年10-11 月以及
1998 年8-9 月的银行挤兑紧随于亚洲金融危机后发生.这是银行 存款又一个重要的再分配,以牺牲国内机构为代价,大多数国外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再次获得 存款. 最后, 更明显的一次银行挤兑发生于
2000 年10 月-2001 年11 月. 这是一个漫长的事件, 相对而言,主要是因为对货币委员会可持续性的担忧.挤兑事件导致阿根廷副总统辞职,直到2001 年12 月1日存款冻结,挤兑才随之结束.在此期间,居民存款下降了大约 20%,超过80%的银行面临存款失去.不同于以往的银行挤兑,外国银行,尤其是分支,遭遇的存款 提取量比国内银行高出很多,达到接近 25%的存款.最后,外国地方银行失去了比任何组织 机构都高的存款量,但是他们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小于 1%) .
(二)乌拉圭的银行系统 在1990 年代期间甚至直到
2002 年金融危机,乌拉圭的银行系统被视为一个拉丁美洲安 全的金融中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隐式的、不受限制的政府担保、外资银行主要的存在 和强有力的制度框架(乌拉圭是拉丁美洲几个投资级地位国家之一) .尽管只有
22 家银行和
6 个合作社, 组成的国内金融体系却相对较大, 拥有的资产是
2001 年12 月底 GDP 的110%. 外资银行和国内公共银行在系统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如表 2) . 表2:乌拉圭:银行系统的结构
6 /
22 No.201505
2002 年金融危机对乌拉圭的金融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多个机构破产,在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