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2014-04-27

兴工、 补葺、 宴游等事, 止可救工作之贫民. [1] (第二卷,P36) 这些措施本身具有争议性, 如度碟救荒、 捐纳救荒、 保富等就是欲筹集民间资材以补国家财政之不足. 惟有 悬爵赏以劝急公, 取富民之有余, 补灾黎之不足, 于救荒之 大为有济 [1] (第一卷, P817) .官吏在救荒时拥有的 荒不择路 的 《云南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1 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1 收稿日期: 2006- 10-

31 作者简介: 祁磊(1979~), 男,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灾荒史研究. 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的特点 祁磊(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救荒思想在明清时期业已成熟, 是符合中国生产方式和政治体制的.其特点主要是科学认知程度不 高;

伦理化倾向严重;

人治化倾向严重;

治标、 治本、 天命观共存.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救荒思想;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129=48, F12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691( 2007) 01―0113―03

113 心态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无能和灾荒的惨烈. 3.如何看待平民的问题.皇帝把万民当臣子看待, 王 者为民父母, 四海苍生, 皆其赤子也 [1] (第 一卷, P193) .地方官以 父母官自居, 而在贫民眼里同样持这种态度, 但这种态度 是不正常的, 它阻碍了救荒的效果. 明清时期, 官府虽然更 多地提倡民间救助、 乡绅救济、 宗族救荒, 但这仅作为整个 国家荒政体系的辅助, 以弥补国家的财政不足.作为一种 权力与荣誉只下放到乡绅与富豪阶层, 并且对这些人仍然 留有戒心. 一是害怕这些地方势力取得很高的威望而削弱 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二是害怕这些人在救荒的名义下敛财 勾结, 造成新的社会动荡.因此他们的活动一般受到了官 府的监督. 官府除了对平民的一些自助活动, 如吃野菜、 节俭储 粮等以外, 并不认可平民自身的救荒行为, 不把平民自己 出于生存本能的行为作为整个社会救荒的一部分. 在传统社会, 除国家荒政制度以外的救荒思想都被官 府乃至整个社会所忽略. 虽然这种忽略并不影响民间各层 次的救荒思想与救荒措施的执行, 但这种整体的忽视毕竟 阻碍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种思想由中国的皇 权结构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决定, 而又不利于皇权结构 的稳固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最终将危害国家荒政 的效果及民间救荒的系统化.

二、伦理化倾向严重 无论作为国家的荒政, 还是社会层次的救荒, 从伦理 角度讲, 都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这种标准与儒家的 忠 、 孝 、 仁 、 义 密切相关. 朝廷与地方官府并不把救荒作 为国家职能的一部分而从政治角度进行诠释, 而是从道德 伦理的角度进行理解. 率土之滨, 莫非王土 是帝王的理 解.皇帝把天下百姓作为 赤子 来看待, 各级地方官也以 父母官自称, 如俞森在 《郧襄赈济事宜》 中说: 汝等在本籍 受饥饿愁死亡, 是你本籍官府的事;

今在我襄阳, 是襄阳官 府的责任. 并且其认为此等流民, 虽非襄阳之赤子, 要属 朝廷之赤子 [1] (第一卷, P141, P143) . 灾荒期间本来职责统一的救荒 行动演变成了以虚拟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救荒活动. 这种行 为的道德谴责力度很强, 甚至有时官吏在行政执行无误的 情况下, 由于救荒效果不理想, 就有可能遭到朝廷的训斥 或同僚的弹劾. 一旦发生灾荒, 整个国家就会以道德来评判, 首先是 天子不德, 上天降愆, 若皇帝开明, 则自观自省, 采取各种 措施救荒;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