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过于眷恋 2014-10-29

2000 的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情况. OECD 考虑了一下几个指 标: 某国科研人员净流出数 (x) 、 某国科研人员净流入 数(y) 、 双向流动总数 (x+y) 、 净流量差额的绝对值 (|x-y|) 、 净流动比[ |x- y|/ (x+y)]. 1.从国家间科研人员流动总量来看, 有13 组国 家的科研人员流动总量超过了

5000 次.美国和英国 之间的科研人员流动达到了

23062 次, 远高于其他国 家间的人员流动. 2.在这

13 组国家之中,

11 组与美国相关.可见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学术研究最密集、 最具活力的国 家. 3.中美间科研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在过去

16 年中, 两国间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共计

16515 人次. 国家间科研人员流动 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问题近来引起了国 外科学界的关注. 《自然》 杂志曾对全球

2300 位 读者进行调查, 并与专家进行了交流, 试图弄 清楚科学人才流动的深层趋势: 他们到底为什 么流动? 流动趋势会发生什么变化?

2012 年底, Nature Biotechnology 杂志发表了一份涉及

4 个 领域 (生物学、 化学、 地球与环境科学、 材料学) 内16 个国家

17000 位研究者的迁移调查报告. 那么, 科研人员到底去哪儿了? 影响科研人员国际流动的因素有很多, 对 科研环境的追求、组织的忠诚、对待遇的要求 等. 对个体而言, 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对其流动 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对一个国家来 说, 当本国的科研人员都流向他国, 同时又无法 对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产生吸引力时,就要重 新考虑现有的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和科研文化正如一个国家科研 发展的 一体两翼 , 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 制度 与文化相得益彰, 制度可以为文化起到正向激 励的功能;

而在一种消极的文化形态之中, 如果 仍能得到制度的庇护和保障,这种文化就被制 度所强化, 制度也会陷入消极文化的囹圄之中. 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是个现象, 更是个问题. 流 动的受益方 (西方传统科研强国) 尚能组织大规 模社会调查来探索此问题,而我们作为科研后 发国家却只顾 招贤纳士 , 引进了人才却不见 得能用好人才.如此, 后发优势 迟早会被 后 发劣势 所取代, 制度的红利也会日益衰减. 结合经合组织(OECD)

2013 年的报告, 本 文简要列举科研人员国际流动的事实. (注: 统 计样本均为有至少两次科研发表的科技人员;

部分数据为 OECD 原始数据, 部分数据经计算 得出) 1.从国家间的科技人员净流失统计图可以看出, 印度对美国的科研人才流失最为严重, 净流失 (流出 量―流入量)

3185 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问题成为国 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印度仍未采取有效措施来 抑制人才外流的现象. 2. 主要发达国家对美国的科研人员流动值均为负 值,可见美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具有较强的吸引 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术和人才政策 较为开放, 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流动. 而事实证明, 科技强 国往往有着较高和较频繁的人员流动. 3. 美国对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流动 为负值, 分别为 -1827 和-1860.这和全球制造业发 展格局息息相关.美国近年来在东亚地区加大投资, 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同时派出各领域专家到 该地区从事科研和生产活动. 韩国一直是东亚经济发 展强劲的一支力量, 与美国之间开展广泛博弈, 是美 国在亚洲不可小觑的新兴经济体. (作者系华中科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国家间科技人员净流失 不久前,央视边疆行节目有一集 里讲述了中国北方森林里一位护林员 的故事.他一个人在随风晃荡的t望 塔上, 一待就是十几年. 火灾高发的危 险季里, 还需要住在t望塔里. 可以想 象,一个人在几乎与人间隔绝的t望 塔上, 连收音机都没有, 荒无人烟, 日 日夜夜,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 该是 什么样的一种心境? 当主持人问年纪已不小的护林员 这些年是如何过来的时候, 他想了一会 儿, 说: 习惯了. 停了停, 又补充说: 开 始也不习惯. 我不敢想象的寂寞、 孤独, 甚至还会有恐惧, 就是通过 习惯了 的 方式而坚持了下来.听着有点鼻子酸. 后来, 在一次小型学术会议的午餐 上, 有学生说起最近的实验太忙, 有点吃 不消, 情绪开始波动, 影响睡眠.旁边一 位当了妈妈的学生插话,淡淡地说: 习 惯了就好........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