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 2015-05-18 |
17 家拥有境外 业务的中药企业则不难发现, 相当 一部分企业实际上充当的是医药中 介的角色, 即在国内采购中西药再 转而到海外销售, 真正意义上的中 药销售体系并未大规模建立. 华南一家上市中药企业证券部 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药行业在国内 仍维持着 30%~50%的平均毛利率, 且未出现显著的发展瓶颈, 而国外 市场则充满不确定性, 从这个意义 上来讲, 会有不少中药企业在海外 拓展问题上保持谨慎态度. 合法控制权溢价考验监管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 仁际宇 近期, 海航和李勤夫围绕 *ST 九龙( 600555)控制权的纠 纷和其他几宗大幅溢价借壳案 例,让 控制权溢价 的概念频繁 走入投资者视线.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控制权溢价的在国内外具有 普遍性, 但其本质仍是控股股东 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 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 公司 股份持有者应该按股份的多少, 获得与其所持股份份额相对应的 收益,即为 同股同权 原则. 遵 循这一原则, 市场和学术界在早 期普遍认为, 收购方之所以对标 的公司的大宗股权交易支付溢 价, 原因是并购将带来某种程度 的协同效应. 并由此通过资产重 组、 业务整合等手段获得更高的 经营效率和更大的价值. 但根据新近的理论,收购方 之所以支付溢价, 是因为控制 权本身是有价值的. 对于控制 权溢价的实证研究, 国外始于 上世纪
80 年代, 国内研究控制 权溢价的首批文献则出现在本 世纪初. 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 控制权溢价的基础是控股股东 的 私有利益 . 这种利益的本 质是控股股东有能力使上市公 司的利益更多流向自身, 而非 小股东. 其手段包括关联交易、 关联担保等等. 由此可见, 收购方支付控制 权溢价的原因是在控制上市公司 后, 有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 攫取多于其持股比例所应享受的上 市公司权益的预期. 如果这一预期 实现,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最终支付 控制权溢价的是上市公司的中小投 资者. 在国内及海外成熟市场中,绝 大多数掏空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等 行为被界定为非法. 在这种条件 下, 即便是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监 管相对严格的国外资本市场,控制 权溢价也广泛存在. 这表明,虽然 看上去不合理,但控股方的私有利 益却是在现实中以某种形式合法 存在着. 作为成熟资本市场代表的美 国, 有关控制权溢价的法律判决在 一定程度上有借鉴意义. 在美国资 本市场中, 早期的有关控制权溢价 的司法判决较倾向于认为控制权溢 价应该在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 平均分配. 但到了近期,美国的判例 显示, 承认控股股东单独享有控制 权溢价成为趋势, 除非能够证明控 股权交易存在恶意或大股东与中小 股东的利益存在冲突. 这种司法实践对监管层的监管 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承 认控制权溢价客观存在的同时,只 有通过更大力度的监管, 杜绝大股 东不合法地利用控股地位谋取不正 当利益,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 投资者的利益. 特别是近期控制权 溢价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越来越 被国内资本市场所接受, 监管的力 量就更需要及时跟上. 三大电信运营商3G迎来收割期 日赚4亿元 见习记者 翁健 中国电信昨日发布中期业 绩, 加上此前已发布业绩的中国 移动和中国联通,至此,中国三大 电信运营商全部交出上半年成绩 单. 上半年,3G 业务迎来利润收 割期, 成为三大运营商报告期收 入的最大助推器. 三家公司总收 入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