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 2015-08-29 |
510 m)、 堡上组 (海拔
506 m )作为野外观测点, 范围 约5km
2 ;
小生境有稻田、 菜地、 旱地、 小溪、 小山坡、 草丛和灌木等.野外观察泽陆蛙的繁殖习性, 选择 样地捕捉和统计数量;
定点围捕和随机捕捉, 统计雌 雄数量并计算性比;
野外定点观察卵群, 了解发育情 况;
剪指标记当年幼体, 跟踪观察性成熟情况;
室内 测量和解剖部分标本, 了解生殖腺及发育情况.对 当地居民进行调查访问, 了解泽陆蛙的冬眠、 出蛰及 鸣叫的起止时间等.将测量数据用 Excel 2003处理, 测量指标用平均值 ?标准差表示;
运用生物统计 方法对测量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 (盛和林等, 1982).
2 结果
211 活动习性 野外调查发现泽陆蛙喜欢在稻田浅水处、 秧苗 下隐蔽处、 稻田旁边及田埂草丛、 菜地、 乱旱泥堆附 近活动取食, 也见于池塘边草丛、 溪流边草丛及农耕 区草丛等处;
有的泽陆蛙可到远离栖息地数百米外 的区域活动觅食.摄食方法主要采用伏击法, 既捕 食快速活动的昆虫成虫如蝼蛄、 稻蝗, 也捕食缓慢爬 行的昆虫幼虫如菜青虫、 蝇蛆, 甚至捕食蚂蚁、 蜗牛、 蚯蚓等.泽陆蛙的日活动规律多为昼伏夜出, 白天 常常隐藏于秧苗、 草丛、 灌木丛、 石缝、 石洞、 泥洞等 处, 傍晚至第二天早上活动最为频繁;
雨天泽陆蛙全 天活动频繁.泽陆蛙的季节活动规律为 4月初开始 出蛰活动,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数量越来越多, 主 要活动方式为捕食和繁殖;
8~ 10月为育肥期, 10月 份水稻收割后泽陆蛙的数量逐渐减少;
11月份部分 育肥后的泽陆蛙开始钻入石缝或泥缝内越冬, 月底 基本全部进入蛰眠状态.
212 繁殖小生境 泽陆蛙的生活环境非常广泛, 山地、 草坡、 溪流、 旱地、 农田等都有分布, 尤其稻田中数量最多.繁殖 小生境主要是稻田和周围有隐蔽物的水坑和溪流, 往往形成较大的求偶场所.泽陆蛙有迁移繁殖的习 性, 具有隐蔽物的新浅水水域往往成为理想繁殖地, 如新稻田一旦插秧, 大量处于繁殖盛期的泽陆蛙迅 速迁移过来, 形成较大规模的求偶场和繁殖场.
213 繁殖季节 泽陆蛙的繁殖时间很长, 根据观察及调查访问, 发现从 4月中旬一直持续到 7月下旬都有泽陆蛙在 繁殖;
繁殖盛期为 5月中旬 ~ 6月下旬, 即稻田栽上 秧苗到水稻开花前这一段时间.采用定点围捕的方 法测得繁殖盛期一新稻田求偶场泽陆蛙的数量为 1192只/m
2 .
214 形态及性二型
536 四川动物 2010年第29卷第5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 ol
129 No15
2010 21411 形态 在相似生境条件下泽陆蛙体色变化 很大, 但主要有两种形态, 其中一种为正常形态, 即 费梁等 ( 2005) 所描述的形态.另一种形态未见描 述, 即在背中央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或黄白色或浅绿 色纵线, 将该纵线命名为背纵线 ( dorsal ord inate). 为了方便描述, 将常态型泽陆蛙称为 ? 型, 具有背纵 线的泽陆蛙称为 ? 型 (封 2图, 1).
21412 性二型 性成熟个体, ? 型雌蛙体长
50148 mm ?
5134 mm ( n= 24), 雄蛙体长
43176 mm ?
3145 mm( n= 43), 雌雄体长差异极其显著 ( t=
17103 , t>
t01 01, 65, t0101, 65= 2167);
? 型雌蛙体长
48167 mm ?
5132 mm ( n= 48), 雄蛙体长
44158 mm ?
3160 mm ( n= 59), 雌雄体长差异非常显著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