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5-09-11 |
20 年―30 年, 故世界银行的评价有选择 T = 20[ 11], 也有选择 T = 25[ 8], 但本文选取 T = 25. 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是非再生资源, 其中能源资源一般包括石油、 天然气和煤, 而矿产资源包 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有关其利润, 本文选取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和煤炭开采业的利润总额来表 示能源资源的利润;
选取黑色金属采矿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的利润总额来表示矿产资源的利润.数 据来源于历年《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和《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 至于森林财富, 包括木材资源和非木材资源, 但一般认为森林产品的利润率介于耕地和草地之 间, 而耕地的利润率大约为30% , 草地产品的利润率大概是45% [ 8, 12].因此, 本文选取35% , 也就是 说, 森林利润是林业总产值的35% .另外,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 每年大约有10% 的森林可以再生, 于 是用原利润率减去再生率, 可得森林资源损害等于林业总产值的25% .林业总产值的数据来源于各 期《 中国农业年鉴》 . 二氧化碳的破坏(CD)= 排放量(吨)*
20 美元(以2005 年为基年折算成人民币为 163.
83 元)[ 13].至于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算法, 可参看杜立民的做法, 主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 统计年鉴》[ 14]. 对环境破坏的治理投入( GE) , 采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环境污染治理总额包括工业污染源 投资、 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项, 这三项数据主要来源于各期《 中国环境 统计年鉴》 ①.
三、环境资源损失的区域分布 使用上节论述的方法, 本节测算出我国
30 个省(市, 区) 2004―2009 年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 失②③, 并分析其在我国的区域分布. 2004―2009 年, 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愈加严重.如图1 所示,
2004 年全国人均环境污染 资源损失为771.
58 元④,
2009 年上升到1422.
00 元, 年均增长10. 7% , 高于同期全国人均 GDP 年均 9. 5% 的增长率.也就是说, 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占GDP 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事实上,
2004 年全国环境 污染资源损失占 GDP 的比重为 6. 7% ,
2009 年上升为 7. 2% ⑤, 环境资源问题令人担忧.分区域来 看, 这六年来, 东部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最高, 中部次之, 西部最低.东中西部的年均增长率分别 ・
8 8 ・ ① ② ③ ④ ⑤ 大部分省区在2004 年以前都没有公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据, 所以本文的测量年限为2004―2009 年. 限于数据的获得, 这里不包括西藏自治区. 所有数据都使用GDP 缩减指数进行平减, 以2000 年为基期.
30 个省区的平均, 下同. 相比于《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 我们的结果高出约两个百分点, 因为前者没有计算自然资源的损耗. 为8. 6% 、 12. 9% 和11. 6% .可见, 近年来, 中西部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程度愈渐追上东部地区, 这与各 地区的发展模式有关.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以及低廉的劳动力, 选择制造业 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模式.这种模式符合比较优势原理, 使得企业拥有自生能 力, 进而适应市场要求[ 15].经过30 年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虽然对经济发展环境的破坏 在加强, 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却有所降低.中西部省区虽然没有东部省区的地理优势, 也缺乏较好的 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 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自 然资源越发成为稀缺资源, 价格不断推高.在 标尺竞争 下, 自身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区, 着力追 赶东部省区, 从而更关注于短期内对 GDP 增长有显著贡献的自然资源开采项目, 而忽视开采自然资 源对环境的破坏, 这样就造成中西部省区的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增长愈快. ① 泰尔指数Teil = ∑{ ( gi / G) ln[ ( gi / pi )/ ( G/ P) ] } , 其中gi 为i 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pi 为i 地区的人口、 G 和P 则对应全国总值. 以泰尔指数① 来反映我国人均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区域差异.如图2 所示, 2004―2007 年泰尔 指数由8. 7% 下降到8. 3% , 这是由于基数较大的东部, 损失增长率放缓, 中西部地区则增长迅速, 局 域差距缓慢下降.但2008 年较为特别, 泰尔指数大幅增长到1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