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6-03-02 |
一、 "多友之友"话从头 贵院(我院的戏称)有一位七零后资深(绝无暗示年龄之意) 男神特别会夸人,比如你有篇论文入了他的法眼,他就会眼里放着 光感叹说,学术训练真是能"规训"一个人啊!在我看来――准确 说是在我十五年前念大学读的如痴如醉(现在早已移情别恋)的福柯 看来――"规训" (与惩罚)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这至少说明了一 件事情, 就是 "论文" 看多了、 写多了 (多乎哉?不多也! ) , "作文" 就不知道咋写了――那些修辞、 那些闪光的语句, 全都随风而逝了. 规训的结果,请抬头,没错,现在我已经不能再接受一篇文章只有 "
一、
二、
三、四" ,而没有更具体的标题了. 对多友来说,参加川西之行,实在是顺理成章,对我则有不少 波折.作为自封的多友之友一号,为了能跟多友混,我从很多年前 就开始下这盘棋了.06 年秋到
09 年底, 我在城大念博士, 后来又以 博士后名义"赖了"半年多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几乎每一拨多 友我都认得,其中很多还在马会楼"打过边炉" (吃过火锅) .幸福 是要靠比较的,跟城大食堂的两送饭或者烧味饭相比,打边炉就是 难得的奢侈享受了.所以,跟很多多友的缘分,是从"炉友"开始 的. 当然,革命不(仅)是请客吃饭.我第一次打入南京多友团内 部,是以"418 午餐会" (丽丽姐姐纠正: "南大新闻传播学院
418 博 士之家学术午餐会"――抱歉我只记得"午餐会" )分享博士论文的 名义,但印象深的却不是"分享" ,而是与南大旧雨新知在鸡鸣寺喝 茶.冲着南大的"暖暖情意" ,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乐意往南京跑,比 如参加丽丽姐姐的工作坊,比如参加欣帅博士生的开题会顺便到南 京看看海,再比如今年四月参加多闻论坛下扬州――点点滴滴、步 步为营, 终于打入多友内部. 目的只有一个, "土豪, 带着我耍可好?"
2 设计对白: 老白:稿子写完没有? 李红涛:天天催!逼死人不偿命哦. 实际对白: 李红涛:老白,下回多友到哪儿耍?带上我噻…… (摄影师:黄顺铭)
二、 "笑问胖子你是谁"? 越是在一个地方久居,越是不容易踏足某些"必游"景点,03 到06 年我在川大念研究生,但无论是武侯祠还是杜甫草堂,那些年 都没有去过,更不要说九寨沟、川西了.因为太太是四川人,回四 川好比回家.这次川西之旅,至少从成都延伸到阿坝,算是故地重 游罢. 故地当然首先是指"川大" ,那天一早我们那个多友小分队一路 从川大西门穿校园而过到东门再到川大博物馆,一路听我这个私家 导游东拉西扯.既然不是专业的,未免夹带私货. "右边那片破楼, 南苑,涛哥旧居(不是故居,谢谢) " ;
"啊!体育馆,里面有个真冰 场,夏天特别凉快,我们经常在那里打斗地主、吃刨冰" ;
"以前我 们在这里打排球. . .我负责扣球?啥. . .那时候哥很瘦好不好?"
3 故地有故人,开会那天的主题演讲中,中文系的王红老师,十 多年前就是学院的名嘴,可惜那时我只顾着扣球、打牌、吃刨冰, 无缘听她讲过课.这次王老师讲杜甫在成都,当年的学生在自己也 成了教书匠之后,听下来尤为感动.今天做老师,要跟各种诱惑抢 市场,同事间常常自嘲上课是"卖笑" ,非得三分钟一个段子、五分 钟一个包袱才好.王老师举重若轻、信手拈来,连各种八卦和段子 也都恰到好处.坐在台下,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想这正是这份 职业最迷人的地方. 故地还有阿坝.2006 年硕士快毕业的时候,硕士导师带着那一 届的几位弟子、带上我们的硕士袍子,做毕业旅行,就到了阿坝马 尔康,现在只记得我们在无边草地上跳起来的场景.2008 年汶川地 震,太太在成都,我从深圳带着一顶帐篷回去,在川大操场上的雨 夜用收音机焦灼地收听着灾区的消息.这一次,车经映秀,过桃坪 羌寨,看到跟车导游哈桑的妈妈带来自家树上摘来的李子,恍然唤 起那些逝去的时光. 时光却不只是逝去,它还非得在你脸上雕琢一番、刻下年轮. 川西回来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下面这张照片(太太的作品) ,配文 字如下: "2006 年硕士毕业前夕,都江堰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