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 2016-03-18 |
2005 年的?力资源推算」的研究.
在假设不受 总劳工供应所限制?,整体?力需求推算由
1999 年的
290 万增至
2005 年的
333 万, 每年的增长率为 2.4%.研究同时发现,未来劳动市场将会出现学历错配的情况.按照 推算,至2005 年,?五或以?程度的工?将会供过於求,过剩?数达 151,900 ?,而专?和学位程度的工?则会求过於供,短缺?数为 116,900 ?. 2. 为应付预期的?力供求错配情况,教育统筹局建议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和针对性 的技能培训课程,以便增加大专程度组别的?力供应,并提高低技术?平和低学历工 ?的技能.可是,观察目前市民参加培训的情况,我们担心政府现行的培训政策,不 仅无法解决技术错配问题,反而会加深技术和学历差距的鸿沟,令劳动市场的两极化 趋势进?步恶化. 培训机会的 培训机会的 培训机会的 培训机会的「贫富悬殊」 「贫富悬殊」 「贫富悬殊」 「贫富悬殊」 3. 政府统计处在?月发表?项有关市民参加培训的统计调查
1 , 结果发现在统计前
12 个月内,共有 456,500 名从事经济活动?士曾参加由雇主安排或主动报读与工作有 关的培训或再培训课程.换言之,大约每
7 名从事经济活动?士,才有
1 ?曾参加培 训.至於有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参加培训的?数,更只有 357,400 ?,占全部从事经济 活动?士的 11.4%.这些数字显示,香港市民参加培训的情况,跟当局推动的知识型 经济和终身学习理想差距甚远. 4. 更甚者,统计数字显示,培训机会?的「贫富悬殊」 ,较收入?的贫富差距更令 ?忧虑.?名具有专?学历的工?,获得雇主安排参加培训的机会,是?名小学程度 或以?的工?的8.8 倍;
而行政级与专业?员,则是非技术工?的5.1 倍.在主动报 读培训课程方面,亦有相似的情况:具专?学历的工?,是小学程度或以?的工?的9.1 倍;
而行政级与专业?员,则是非技术工?的5.0 倍.
1 本文件引述有关市民参加培训的统计资料,可参阅政府统计处
2000 年11 月出版的《主题性住 户统计调查第?号报告书:就业的关注事项及培训需要》 . 5. 导致市民参加培训的比率偏低,以及出现培训机会?的「贫富悬殊」现象,我 们认为主要有以?几个原因: 香港工?经常需要超时工作,根本难以抽时间报读培训课程,政府统计 处的调查就发现,超过 55%没有报读培训课程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太忙 而没有报读培训课程;
香港经济结构?向鼓励短期市场行为,再加?香港工?的流动性大,以 及部分?小型企业因资源和能力所限,所以香港雇主较少为员工安排培 训这种对员工的长线投资,政府的调查亦发现,只有大约 10%的私营机 构,有为员工制定具体培训计划或培训预算;
高学历工?的培训投资回报?般较高,因此雇主较乐意为他们安排培 训,雇员本身亦较主动报读培训课程;
而相对来说,雇主觉得没有需要 为低技术工?提供培训;
低技术工?所从事的职位多数缺乏技术阶梯和晋升机会,亦令他们获得 培训的机会较低. 更积极的入职后培训 更积极的入职后培训 更积极的入职后培训 更积极的入职后培训(post-employment training)政策 政策 政策 政策 6. 我们认为,政府必须采取更积极的入职后培训政策,才可以扭转培训参与率偏 低和培训机会不均的局面.我们建议当局对不同技术水平?士,提供不同程度的介入 和支援,并针对工?在参加培训时面对的时间、金钱和资历认可问题,制定相应的对 策.我们的主要建议包括:确保每名工?有机会达到基础技术水平、设立培训休假薪 酬补贴、资助?等技术水平或以?的工?参加培训、设立技术水平审核制度,以及拨 出拍卖第?代流动电话经营牌照的收益,设立职业培训基金. 确保每名工?达到基础技术水平 确保每名工?达到基础技术水平 确保每名工?达到基础技术水平 确保每名工?达到基础技术水平 7. 我们?直争取每个市民,不论性别、年龄、学历,都享有获得「合理工作」的 权利(rights to decent work).面对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在职贫穷问题,我们在过去 提出了多项创造就业和保障工?获得合理工资的建议.而除了就业机会和合理报酬 外,充分的发展和晋升机会,亦是「合理工作」?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8. 随著香港经济逐步转型为以知识为本,我们相信市民起码要具备相当於?学会 考及格的学历水平,才有能力抓紧新经济带来的机会.可是,按照政府当局的推算, 至2005 年,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