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 2016-03-20 |
b.形成区内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耕地面积的变化和水土保持 的状况及效果. (2)水源监测 结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资料,观察监测泥石流沟降雨状况,并对 泥石流沟内的水库、堰塘、天然堆石坝、堰塞湖等地表水体的流量、 水位,堤坝渗漏水量,坝体的稳定性和病害情况等进行观测. (3)活动性监测 主要是指在流通区内观测泥石流的流速、流位(泥石流顶面高程) 和计算流量,反映其变化情况,作为预测、预报和警报的依据. 4.地面塌陷监测 (1)塌陷和地面变形的观测 a.观测塌陷坑的形态变化,如坑底下沉、坑壁坍塌等现象,尤 其是注意观测塌陷坑周围裂缝的开裂和位移, 必要时需设立观测标桩 以取得定量数据. b.观测时问间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 5~10 天,但开裂变 形发展较快时需加密至 1~3 天. (2)建筑物下沉、开裂变形位移观测 a.对变形的建筑物,以每一建筑物为一单元,在详细调查编录 其变形的基础上,对每一条裂缝实施观测,布置的观测系统应控制其 扩展的长度变化及其开裂的宽度变化, 并能取得位移的方向和数量的 定量数据. b.对正在变形过程中的建筑物,应逐日观测,对变形极缓慢的 建筑物可延至 3~5 天一次;
c. 对下沉的建筑物应设立固定的基准点并以仪器观测其下沉值. d.在受人为因素强烈影响的地段,如地下水源地附近、坑道排 水点附近等,对重要建筑物(如I类工业民用建筑、桥梁、高速公路、 铁路等交通干线、水坝等),虽尚无变形迹象,亦应根据具体情况, 布置适当的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时间间隔一般可为 10~l5 天, 雨季可加密至 5~l0 天.
(二) 隐患点监测周期 (1)非汛期简易监测和宏观巡查一般为
10 天或半个月监测一 次,雨后增加观测一次. (2)汛期监测,为每
5 天监测一次.若发现监测点有异常变化 和在暴雨期、暴雨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密观测次数. a.气象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3 级(注意级)为每一天监测一次. b.气象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4 级(预警级)为每一天监测二次. C.气象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5 级(警报级)加密监测.
(三) 隐患点监测运行 (1)监测无异情况下,村级监测组每周五向乡(镇)级监测部门 报送一次监测数据;
乡(镇)级监测部门每月中旬和月底向县(市)级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各报送一次监测数据. (2)监测发现异情况下,村级监测组及时向乡(镇)级监测部门 报监测数据,同时可越级上报县(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测数据.
三、危险区划定方法
三、危险区划定方法
三、危险区划定方法 地质灾害危害区的划定是决定地质灾害灾情和危害程度的基本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质灾害活动规模和活动 方式.不同种类地质灾害危害范围的评价方法不同.
(一) 崩塌危险区的确定 崩塌危险区的确定主要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带宽度确定, 具体范围可根据危岩体积和临空高度进行估算, 也应调查崩塌堆积体 分布和影响的范围进行验证.其范围一般不超过斜坡坡脚分布的范 围.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崩塌滑坡群测群防监测记录表 灾害 体 名称 灾害体统一编 号: 地理位置 省(市) 区 (县) 乡 (镇) 村组村长:
电话: 监测人员
电话:
电话: 组长:
电话: 内容监测点 编号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续表 地裂DL 口口缝宽mm 增(减)mm 缝宽mm 增(减)mm 缝宽mm 增(减)mm 缝宽mm 增(减)mm 缝宽mm 增 (减)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