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2016-12-05

1981 年超过欧佩克国家.同时,高油价导致需求骤降,1981 年非社会主义国家石油需求总 量较

1979 年下滑 9%. 过剩的供给推动油价下行, 开启熊市周期. 一方面,油价下跌对石油生产国财政造成严重影响.沙特曾 大幅减产以支撑油价,但未得到其他产油国的响应,导致石油收 入骤降.1984 年石油出口对沙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从

1981 年的 95%降至 60%;

沙特政府财政收入同期下降 54%,造成

120 亿美 元的财政赤字,占总收入的 20%.1985 年沙特改变策略,大幅 增产并低价销售石油,其它欧佩克产油国相继效仿,使油价维持 在10 美元左右.当时苏联 60%的外汇收入来自于石油出口,主 要用于支付粮食等消费品的进口.低油价导致苏联每年损失近

200 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速了其解体步 伐.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石油消费国积极采取措施, 打 破欧佩克的垄断定价地位,逐步掌握石油定价权. 一是取消油价管制.美国政府

1981 年全面放开对石油市场 的管制,鼓励市场化定价.英国政府把制定石油税率的固定价格 转变为使用市场价格. 过去石油公司采取 一体化 的运作模式, 即石油基本只在公司内部流通,从油井到油轮,然后到炼厂和加 油站.价格管制放开后,一体化的链条被剪断,大量的石油通过 长期合同出售和交易. 二是发展现货市场. 当时市场过剩的原油以低于欧佩克官方 定价的价格流入现货市场,推动了现货市场的发展.美国现货交 易在石油贸易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从1980 年的 5%上升到

1983 年的 20%~30%. 部分欧佩克成员国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石油收 入,开始按现货市场价格出售原油,极大地冲击了欧佩克石油价 格体系. 三是建立期货市场.1978 年后各类石油期货品种相继上市, 其中 WTI 和Brent 分别于

1983 年和

1988 年上市. 在油价持续下 降的背景下,欧佩克产油国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实施石油价格战, 导致油价暴跌.油价大幅波动带来价格风险管理需求,推动石油 期货市场快速发展. 西方石油消费国逐步建立起以期货价格为基 准的石油定价体系, 彻底打破了欧佩克在原油市场上的垄断定价 权.国际石油贸易价格从原来由欧佩克单方面决定,逐步转向由 欧佩克、市场需求和国际金融资本共同决定的格局. 四是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美国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从

70 年代的 50%上升至

90 年代的 70%. 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石油需 求弹性,削弱了欧佩克对油价的影响力.1986 年~1997 年,原 油价格除了因海湾战争陡升骤降外,均在

20 美元上下.

(四)

(四)

(四)

(四)2........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