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 2017-08-16 |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千教万教, 教人求 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长期以来, 我国中 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培养出一代 代栋梁之材.不管是教材更新,还是试卷改革;
不管是理念升级, 还是教学方式创新, 都体 现了深厚基础和长足进步, 值得充分肯定.但是, 关于个别语文课文的争议一直没停止过. 此次, 面对课文 假不假 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 样看待? 争议来源: 语文课文允许 虚构 吗? 看到第
30 课的 《爱迪生救妈妈》 , 我惊呆 了, 这可能是篇 '
假课文'
啊! 浙江省杭州市外 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在二年级班上听课时, 无 意中在语文书里发现.原来, 课文讲的是
7 岁 的爱迪生, 为实施阑尾炎手术的妈妈 镜子聚 光 , 可直到
1886 年, 才由一位美国医生第一次 提出 阑尾炎 术语, 那时, 爱迪生已经
39 岁了. 近日,几个网帖给语文课文挑出不少 刺 : 比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 , 根据记载, 当年 的洛杉矶地震发生于凌晨
4 时31 分, 教室里不 可能有正在上课的学生;
比如 《华盛顿与樱桃 树》 , 考古学家发现, 华盛顿童年所住的弗吉尼 亚州拉帕汉诺克河边, 没种过樱桃树;
比如插 图中宋朝八品知县身着紫色衣服, 按宋代服饰 制度, 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服紫色…… 那么问题来了, 语文教材需要这样 吹毛 求疵 吗?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北京大学语 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一针见血, 教 材选用课文, 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 很多都是 经过修改的, 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 并非 显示编者 '
高明'
, 主要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 记者调查发现,选编进入语文教材的文章,改动很常见:有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将生字、 生词融汇其中;
有的是受篇幅所限, 对原文 进行缩写;
有的是儿童接受需要, 如删节文言 文 《口技》 中不适宜内容等. 如果一篇课文各方面俱佳,无论是文学性、 思想性还是出于教学的工具性, 那么, 就因 为其有 不实内容 , 一定要受到全盘否定吗? 不然. 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 即使有一定 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 温儒敏介绍, 即使是争议很大的 《爱迪生救妈妈》 , 也并 非 杜撰 ,
1940 年美国拍摄的电影里, 就有一 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 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 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但是, 另一面的声音也不小.有人指出, 如果是寓言童话, 虚构夸张无可厚非, 如果有 着真人真名、 时间地点, 再去虚构, 难道不误导 学生吗?如果孩子发现一件事的基本情节不 靠谱, 那么附着在此事上的道德观念, 会不会 也被怀疑呢? 令人欣慰的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发表 声明, 表示 明年后, 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 部更换为新版教材, 新版教材没有选用 《爱迪 生救妈妈》 等有争议的文章 . 在编写新教材 过程中, 编写组对选文广泛听取意见, 分专题 审查, 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 一律送有关领域 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 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 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可小觑: 警惕 作假 的 衍生品 有这样一个 经典 作文题: 有一种鸟, 能 够飞越太平洋, 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 它把树枝衔在嘴里, 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 面上, 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根据 上述材料作文, 不少于